。電視上看到,王先生身後倍極哀榮,但他生前卻十分節制儉樸。臺灣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他如何節儉的故事:一條做“毛巾操”的毛巾,一用就是20年;理髮時,只剪頭髮不洗頭;喝咖啡,要用盡最後一滴奶精……
看到這些報道,我突然意識到,在儒家傳統文化下生長的近現代企業家,有一個重要特質與西方清教徒精神暗合,那就是“節制”。
這種“節制”精神表現為兩方面:一方面是崇尚儉樸之風;另一方面,是不耽於享樂,熱愛工作,專注工作。
中國第一位現代企業家張謇,一生推崇“治人事天莫若嗇”,自號“嗇翁”。他說:“勤勉、節儉、任勞耐苦諸美德是大生企業(張謇創立的公司)成功之不二法門。”他在北京任政府總長時,曾寫信告誡家人平時早些就寢,因為這樣可省燈火。張謇還有一個信條:與其多言,不如人人行動,得尺則尺,得寸則寸。
那個時代的“中國船運大王”盧作孚,“房子裡又悶又潮,低低的天花板下面,掛著一隻沒有燈罩的燈泡,黑漆的衣櫥年代久遠,沒鋪桌布的寫字檯,竹製的書架外加兩把舊藤椅,這就是房中僅有的一切”。他熱心事業,早上7點半進公司大門,晚上12點才回到家,孩子很少能見到父親,以致多年後,兒子的相簿裡竟然找不到一張和父親的合影。
榮德生有“麵粉大王”、“紡織大王”的美稱,是當時中國最富有的人之一。他所立的《榮
氏家訓十二則》列有“節儉當崇”和“族長當尊”的訓條。他興辦江南大學,請到國學大師錢穆任教。經過交往,錢穆評價榮德生:“餘私窺其個人生活,如飲膳,如衣著,如居住,皆節儉如寒素。其日常談吐誠懇忠實,絕不染絲毫交易應酬場中聲口,更不效為知識分子作假斯文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