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部分

己現實的各種方式,但是,只要對這種可能性保持開放的心態,就足以幫助我們解放思想。

愛因斯坦曾這樣解釋學習的挑戰:

(人類)對自己、對自己的思想和感覺的體驗,好像是與其餘的世界相分離的—這其實是我們意識中的一種光學幻象。這種幻象錯覺對我們來說就是一種囚禁,它把我們侷限在個人的慾望裡,並把我們的感情侷限在最近的幾個人身上。我們的任務就是把自己從這個囚禁中解放出來,而方法就是透過擴充套件我們的慈悲心的範圍,使之包容所有的生命,包容整個大自然,及其內在之美。

愛因斯坦所描述的,增長與他人連通的體驗,是自我超越修煉中一個最為微妙的方面,也是最直接地源於系統觀點的一個方面。他的“擴充套件……慈悲心的範圍”則是另一個方面。

慈悲心

觀察相互關聯的修煉,會逐步改變責怪和內疚的舊心態。從這裡開始,我們認識到大家都陷入了結構性的侷限:這些結構來自我們的思考方法,也來自我們生活中的社會環境和人際關係。這樣的認識,會逐步糾正我們下意識地相互指責的傾向,進而使我們更加深入地領悟和理解我們身處其中的各種影響力。

這不是說,我們大家只是系統的受害者,而系統就是支使我們行為的元兇。相反,系統結構常常來源於我們自身的創造。但是,只有看清那些結構,我們才能很好地瞭解這裡面的含義。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我們身處其中的系統結構是不可見的。我們不是受害者,也不是罪犯,我們是受各種影響力左右的人類,只是還沒學會如何理解這些影響力。

我們通常把慈悲心(passion)看成是一種人們之間關懷的情感狀態。然而,慈悲心還需要一定的認識水平做基礎。從我個人的經歷來看,當人們更多地看到身處其中的系統時,當他們更清晰地瞭解各種相互影響的壓力作用時,就會自然產生更大的慈悲心、同情心和惻隱之情(empathy)。

對整體的承諾

奧布賴恩認為:“真正的承諾和行願,總是針對比我們自己更大的東西。” 稻盛和夫講到,當我們被“服務世界的真誠願望”所引導時,就會有“我們心的行動”。這種行動“有很大的力量,因而是件非常重要的事”。

自我超越水平高的人都有一個特點,即具備慈悲心和連通感(connectedness),這自然地給他們帶來宏大的願景。而倘若沒有這樣的願景,一切潛意識的觀想即使涵蓋世界,也是深度自私的—它只是一個手段,用來獲取我們想要的東西。

當願景超越私利時,其行願承諾就會使人具備一種能量,它不是追求狹隘目標時所能得到的。組織機構若能激發這種行願承諾,也一樣會具備這種能量。稻盛和夫說:“如果有人作出有價值的發現或發明,而他卻說沒有感受到精神的力量,我是絕不相信的。”對於承諾追求更大志向目標的人,他這樣描繪其心願:“一個被震撼和喚醒的靈魂所發出的呼喚。”

第9章 心智模式(8)

在組織中培養自我超越

我們必須記住,進行任何個人成長的修煉都應該是自願的選擇。不能強迫任何人進行自我超越的修煉,強制手段一定會產生事與願違的後果。組織機構如果過於咄咄逼人,強行推動大家進行自我超越的修煉,就會遇到很大麻煩。

然而,許多組織卻試圖這樣做,他們開設了個人成長培訓的必修課程。不管它們的初衷有多麼美好,這類課程十有*會妨害組織中真正的自我超越行願的傳播。所謂的“必修培訓課程”,或者那些讓人覺得要想得到升遷就不得不上的“選修”課程,直接違反了自由選擇的原則。

有無數這樣的案例:過分熱心的經理人要求僱員參加個人發展培訓,但僱員卻認為這與他們的宗教信仰相沖突。有好多次,這種狀況最終使組織遭到起訴。20

那麼,想提倡自我超越修煉的領導者能做什麼呢?

他們可以義無反顧、孜孜不倦地創造一種氛圍,使自我超越修煉的原則能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實踐。這就意味著,建設一種組織氛圍,讓大家既能創造願景又感到安全,讓大家把對真相的承諾和探尋逐漸當成規範,讓大家期待挑戰現狀—尤其是挑戰現狀中人們想回避的、模糊不清的那些方面。

這種組織氛圍可以在兩個方面加強自我超越的修煉。首先,它會不斷強化一種觀念,即組織真正重視個人成長。其次,它會提供一種“在崗培訓”,併成為自我超越修煉的重要生機和源泉,各人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