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起,特喜歡賞月,無論是新月如鉤還是滿月當空,一個人月下獨酌,抑或三五個推心置腹的好友,學學古人,花間一壺酒,暢談古今,並非附庸風雅,而是這個時候,能把所有白日裡的不快和壓抑拋棄腦後,只剩下笑聲以及天上的月亮,也不失為一件美事。
更或許,月本身就是美的吧,無論圓缺,對我而言,總帶著莫名的親切。
小時侯我是在外婆的村裡長大的,孩童時的夥伴們,只要有月光,總是喜歡在吃完晚飯到大曬穀坪上去玩耍,大曬穀坪旁有幾棵大的桂花樹,我們就在曬穀坪和桂花樹之間捉迷藏,追逐著,鬧騰著,這個時候,村裡總有幾個老人搬出太師椅,拿著撲扇,咿呀咿呀的在月光下搖著。玩累了,就到老人的膝下,席地坐著,託著下巴,央求著老人講故事,例如象七仙女等這樣的很多故事,現在想想,都是在月光下知曉的。
最記得的是一次外婆也講的一個關於月亮的故事,大概內容就是月亮裡有個月宮,月宮裡有個嫦娥,本來是住在人間的,後來偷吃了仙丹,就昇天了,只有一隻小白兔陪著她,而月宮中也有棵桂花樹,有個叫吳剛的神仙每時每刻都在砍,奶奶還說在桂花樹下仔細的聽,是可以聽到“哆哆”的砍樹聲的,我試過了好幾回,始終是沒有聽到,那個時候,但我能估計那棵樹要比曬穀坪邊的大上許多,要不怎麼老是砍不倒?故事的最後,得到的教訓是:晚上的時候,不要亂吃別人給的東西,要不很容易升到天上去,那樣再也見不到爹媽了。
我常常暢想,如果真的可以得到嫦娥的仙丹可以上月宮看看,也未嘗不好,於是的一段時間裡,我和幾個夥伴常常爬到桂花樹上,期待著能有仙丹如果實一樣結在上面,可是尋了很多次,都是失望而歸。自然,孩子總是很容易忘記一些事情的,到了最後,仙丹這個事情也就漸漸的淡忘了。
農村裡,孩子是很期待過中秋的,因為各家各戶都要自己做月餅,中秋的前幾天,一家人晚上圍在一起,往月餅的模具裡添麵粉、抹雞蛋清,各家的廚房都是煙火繚繞,都在自家臨時砌的“烤灶”上烘烤著月餅。做出的月餅,有著不同的模式,更有著不同的味道,但相比城裡賣的,卻粗糙了許多,可是,卻是令鄉親們期待的,因為這個時候,在外地的親人們都會回家,這才是最重要的。而一些家裡的孩子沒有回來而沒有做月餅的,每家都會送上一些自家做的月餅,甚至有些時候收到的,比上自家做的還要多。
最有意思的是到了中秋那天,村裡都時興“供”月亮,把月餅、柚子、柑子、糖果等一堆的東西放在農村曬東西的簸箕裡,待到月起時,擺放到月光下的曬穀坪上,等著嫦娥帶著玉兔乘風下來吃,人便可進屋子裡去了。
在外婆的故事裡,嫦娥是害羞的,不敢見凡人,於是我老是在中秋的時候“供”月亮的時候偷偷的躲在門背等候這奶奶的所有故事裡最美的仙女,最終的結果就是我第二天躺在了床上,醒來時第一件事就是問外婆:“嫦娥下來了沒有?”,奶奶總是說:“下來過了,下來過了。”我便抱怨幾聲,咬著月餅,期盼著下箇中秋的來臨。
這些都是兒時的趣事了,長大了,固然是知道沒有月宮和嫦娥的,但在那時,也算是孩子的寄託吧。
現在,社會在變,人也在變,我知道自己不是個懷舊的人,一個人在異地他鄉,每當夜晚的時候,總喜歡遐想些往事,老擔心自己在世俗中把哪段給遺忘了。有時候感慨著生活的壓力讓自己不堪重負,唯獨對月亮的那份獨有的感情可以讓自己的心情得到一些平靜,讓白天的煩惱在月夜下消失,就象孩提時在門背後等嫦娥般無憂。
走筆至此,不由的為現在擔心起來,每個人都在忘了晝夜的在為生活奔波,忙碌的尋找自己的目標或價值,城市的霓虹早就取代了桂花樹下的月光,連孩子,也不會聽到外婆的那些故事了,更不會拿著自己做的月餅“供”月亮了,相互贈送月餅也失去了原有的意義,功或利在古今同一個月亮下生長著,連中秋節,也變得淡漠而冷清,大街上色彩斑斕的禮品宣傳廣告和包裝精美的月餅,在我的眼裡,總覺得缺少了點什麼,應該是缺少一種叫“情”的東西。
現在又即將中秋了,那年給我講故事的外婆已不在了,和我聽故事的孩子們都已經各奔東西,我不知道他們是不是還記得兒時的那些歡樂和真摯,是不是還記得兒時的那個月亮,皎潔,純淨而美麗的掛在我們的上頭…… 電子書 分享網站
農民
也許骨頭裡永遠離開不了故鄉吧,每當提筆寫點什麼,而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