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新式建築所包圍的舊塔老院,不論是保護範圍之內的以磚塔衚衕為中心,從西四北頭條至八條的衚衕,或是磚塔衚衕西、南側逐年消亡的衚衕,那些原汁原味的四合院早已如秋蟬般漸鳴漸稀了。也沒人會知道那衚衕口的燒餅店還有那籠裡的“黃雀兒”,還會觸動幾代人傷心的魂?
同樣是這條南北向的擁擠大街,即便在週末堵車的路上,也很少有人會留意在這條擁擠的馬路邊,在不起眼的紅色衚衕牌上立著那詩意而動人的名字——“百花深處”。此處衚衕的名字不似其他衚衕都清楚註明為某某衚衕,它妙就妙在把俗常的“衚衕”換為“深處”二字來代替,再加上前面的意境絕美的“百花”二字,如此韻致的名字只需瞥上一眼,就會隱約覺出這藏在熙攘市井間的絢爛與清幽。
據說這百花深處在明代時,是張氏夫婦在新街口南小巷內購買了二十幾畝空地,由先種菜後種花而得來的名字。當年牡丹、芍藥、睡蓮的芬芳花事,如今早已是成了角落裡的寂寞故事,就連老舍先生當年筆下,“衚衕是狹而長的。兩旁都是用碎磚砌的牆。南牆少見日光,薄薄的長著一層綠苔,高處有隱隱的幾條蝸牛爬過的銀軌。往裡走略覺寬敞一些,可是兩旁的牆更破碎一些。”這些距離我們年代較近的老景兒,也多半是被飯館、茶樓、網咖、咖啡屋以及長壽集團所顛覆了。這也難怪在《Ten Minutes Older》中,由15位不同國家的著名導演,在共同以“時間”這一永恆概念為主題拍攝時,中國的陳凱歌導演會選擇百花深處,會選擇把馮先生這位精神失常的遺少,在面對衚衕拆遷時的哀痛,拍攝進《年華老去的十分鐘》裡。
你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