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
北京四大教堂中,王府井教堂地處城東,因而俗稱東堂。它的正名聖若瑟堂,別名八面槽教堂,卻很少為人所知。原本,這裡只是傳教士利類思和安文思,在清順治年間利用自己的住宅改建而成的教堂,直到康熙初年才由中式風格改建為西式風格。其後的兩百多年裡,王府井教堂幾次被毀,又多次重建。如今的教堂主體,是庚子事變後的1904年,按照光緒年間的新東堂規模和形制重建的。
這座教堂最為醒目之處,當屬正立面上三座立有十字架的穹頂式鐘樓,當中一座最為高大,這是西方羅馬式風格。牆體均用城磚砌成,而作為內部空間支撐結構的木柱,均取自黑龍江的赤松,又有點本土化的傾向。早年堂內很多聖像出自傳教士兼宮廷畫師郎世寧之手,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可惜都在嘉慶年間的火災中被焚燬。現在兩側掛著耶穌受難等多幅油畫,已難以與昔日作品相提並論了。
到達:乘102、103、104、803、808、814路公交東安市場下向北300米路東。
門票:無
開放時間:每天上午。
遊覽時間:通常都是到王府井購物休閒時順便看看,一般用不了半小時。
磚塔衚衕和百花深處——最年長的和最詩意的衚衕
多年以前,北京的衚衕曾是這座城市的靈魂。今日,北京的衚衕更多的是成為了這座城市的名片。
印製名片的政府部門日日在昨日靈魂的衣角上,做著大刀闊斧的整治與改造,被迫需要接受這一切的衚衕裡的居民,常常在抱怨與牢騷中度著歲月。而那些今天被這兒刨一坑,明天那兒又被補上個補丁的衚衕,那些為了覆蓋年輕人隨性的“塗鴉”而被撲了灰粉的衚衕,那些在倖存與消逝邊緣的衚衕,模樣卻泰然依舊,堅定依舊。守著衚衕口的修車攤兒,守著冬日裡的白菜、大蔥、凍柿子、蜂窩煤,守著樹蔭兒裡的老槐樹、大棗樹,守著簷下的燕子窩,守著大雜院裡五味陳雜的酸、甜、苦、辣、鹹,守著鬧市的繁華與市井的逼仄,守著那孤獨了八百年的磚塔下的衚衕,守著那最具意境美的衚衕名字。
“你去兀那羊市角頭磚塔衚衕總鋪門前來尋我!”元代雜劇《張生煮海》中這一段書童與丫鬟的插科打諢對白,再加上為主張“以儒治國,以佛治心”的元代高僧萬松老人修建的八角磚塔,一下子便讓這磚塔衚衕確立了京城衚衕的鼻祖地位,同時它也成為了元大都時期唯一還活著的實體衚衕。
如今人們乘車從西四去往西單時,每每到了西四路口西南時,就會冷不丁的聽車上人對同伴說:“嘿,你快瞅,這兒還有一塔呢。”不錯,這藏在老房子深處的青灰磚塔,若不是從冬日裡光禿禿的樹隙間隱約露出半個身子,平日裡匆匆奔向新生活的人們誰又會多留意看它一眼呢?可就是這條現今看上去破舊沒落的磚塔衚衕,誰曾想,就在那苦樂相伴,不緊不慢的衚衕人生裡,竟還會有多少故事被模模糊糊地藏在了,那門牌、牆縫兒、老樹和瓦礫裡。
說來這磚塔衚衕可謂稱得上是衚衕中的###級,然而那些留存衚衕中的人文印記以及大小故事,也許是更值得道一道的。在元代那會兒,關漢卿在這裡一住數十年,寫成了部傳世的劇本——《竇娥冤》。後來在明、清那會兒時,這磚塔衚衕也算得上是京城裡有名的熱鬧地兒之一,當年的有錢人在這衚衕裡滿滿當當地置下了不少戲園子,那吹拉彈唱之聲終年不絕於耳。
。 最好的txt下載網
主要景點(12)
在近代,被毛澤東譽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以及“空前的民族英雄”等一系列稱謂的一代大師——魯迅,曾暫居於此近十個月,並在61號院(現為84號院)那不大的三間北屋中,寫就了膾炙人口的《祝福》等名作。然而可巧兒的卻是在這二十多年後,與磚塔衚衕結緣的還有曾被魯迅鄙視為“迎合小市民趣味”的小說大家——張恨水,他在43號小院(現為95號院),也就是魯迅曾住過的61號院西側,寫就了被老百姓所津津樂道的《啼笑因緣》和《金粉世家》等,最後在1967年那個火紅年代的正月裡,在此走完了他的一生。一條衚衕記錄了兩位影響深遠的文學家的人生軌跡,這怕是北京胡同裡的孤例了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磚塔衚衕的南側南四眼井衚衕10號(現為南四眼井衚衕2號),1937年還曾記錄了前國家領導人劉少奇的一段點滴人生,劉少奇當時在這磚塔衚衕附近暫居了一陣子,並撰寫了不少指導革命工作的戰略綱要。
只是如今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