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1部分

『大家都曉得的,顧繡是從露香園顧家的一個姨太太傳下來的。我現在住的地方,聽他們說就是露香園的基址——』露香園在上海城內西北角,先是明朝道州知府顧名儒所建,本名『萬竹山居』。顧名儒的胞弟叫顧名世,嘉靖卅八年的進士,官拜尚寶丞,告老還鄉,宦囊甚豐,盾萬竹山居東面的空地尚多,於是拓寬來開闢一座池塘,哪知此地本來就是池,有掘出來的一塊石碑為證。

碑上刻的是『露香池』三字,而且是趙子昂的手筆。因此,顧名世將萬竹山居改名『露香園』;那座池塘當然一個其舊,依然叫做『露香池』。顧名世的姬妾很多,其中有一個姓繆,她在京城的時候,學會了刺繡,而且是宮中傳出來的訣竅;繆姨娘在這方面有天才,更加改良,益見精妙。五色絲線擘,細針密縷,顏色由淺入深,渾然一體,配色之美,更不在話下。最見特色的是,顧繡以針代筆,以絲線作丹青,以名跡作藍本,山水、人物、花鳥,無不氣韻生動,工細無匹,當時稱為『畫繡』。繆姨娘曾經仿繡趙子昂的『八駿圖』,董其昌認為即使是趙子昂本人用筆,亦未見得能勝過她,又繡過一幅『停針圖』,真是窮態極妍,而且無法分辨是畫、是繡;後來由揚州的一位鹽商,拿一個漢玉連環,及南唐名家周癙作畫的一幅美人圖交換了去。

由於繆姨娘的教導,露香園的女眷,下至丫頭,都會刺繡,而且極精,『畫繡』之名大著,顧名世本人的名字,反而不為人所知,以至於顧名世有一次酒後大發牢騷,說他『寄名於汝輩十指之間』。

不過稱為『顧繡』是入清以後的事。顧名世有個孫女兒,嫁夫姓張,二十四歲居孀,有個一歲的兒子。撫孤守節,全靠纖纖十指;繡件不輸於繆姨娘,但除繡畫以外還繡普通的花樣,生意很好,『顧繡』便取『畫繡』之名而代之,傳遍南北。同時『顧繡』也成了上海的一樣名產,家學戶習,甚至男子也有學刺繡的。

羅四姐講得頭頭是道;胡雪巖與七姑奶奶也聽得津津有味。不過古應春卻有些心不在焉;他關心的是胡雪巖這天在長三堂子中有六七處應酬,每處坐半點鐘,連路上的工夫,至少亦要四個鐘頭,所以等羅四姐談得告一段落,便提醒他說∶『應該去了。』

一聽這話,胡雪巖便皺起了眉,『可以不去的,有哪些地方?』他問。

『最好都去。萬不得已,那末,有兩處非去不可。』『好吧!就去這兩處。』胡雪巖問道∶『羅四姐呢?應該有人送。』

『不要了。』七姑奶奶說∶『城裡這麼遠,又是晚上。』七姑奶奶是不由分說要留客過夜了。羅四姐也想留下來,不過家裡只有一個老蒼頭看門,她一夜不回去,害老蒼頭著急,亦覺於心不忍。

『這倒容易。』古應春說∶『請羅四姐把府上的地址告訴我,我派人去通知。』

於是胡、古二人先行離席;七姑奶奶陪著羅四姐吃完飯。領她到專為留堂客的客房,檢點了被褥用具,請羅四姐卸了妝,再舒舒服服喝茶閒談。

一談談到午夜,古家照例每天必有宵夜,正在吃粥時,古應春回來了,同行的還有胡雪巖。

『小爺叔沒有回去?』七姑奶奶信口說了一句。『我想來吃粥。』胡雪巖也信口回答。

其實,大家都明白,他是特為來看羅四姐,卸了妝的她,梳一條鬆鬆的大辮子,穿的是散腳褲、小夾襖,照規矩是臥室中的打扮,見不得『官客』的。不過既然讓官客撞見了,奇Qisuu書網也就只她大大方方好,視如無事。

『你們走了哪兩家?』七姑奶奶問。

『會樂裡雅君老五家,還有畫錦裡秋月樓老四家。』古應春答說。

『秋月樓老四不是從良了嗎?』七姑奶奶問說∶『莫非「�了個浴」又出來了?』

『倒不是她要「�浴」,』胡雪巖答說∶『是讓邱家的大太太趕出來的。』

『喔。』七姑奶奶問∶『老四還是那麼瘦?』

『稍微發福了。』

『那好,她是要胖一點才好看。』

他們在交談時,羅四姐的眼光不斷掃來掃去,露出詫異的神色,七姑奶奶覺察到了,『羅四姐,』她問∶『你逛過堂子沒有?』

『沒有。』羅四姐答說∶『聽都沒有聽說過。』女人逛堂子,只有我們這位太太。『古應春有點不好意思地說∶』羅四姐,要不要讓她帶你去開開眼界?『』謝謝,謝謝!『羅四姐一面笑,一面瑟縮斂手,』我不敢。『』怕啥?『七姑奶奶鼓勵她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你要到堂子裡去過,才曉得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