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9:49東方1號飛船進入地球陰影

10:09東方1號飛船離開地球陰影

10:25反推發動機點火,飛船降低軌道準備進入

10:35下降艙分離後進入大氣層,距地面千米高時加加林彈射

10:55加加林落在薩拉托夫地區恩格爾城西南26千米處

繼加加林之後,東方號又進行了5次載人軌道飛行,為蘇聯爭取了太空競賽中一個又一個第一。這裡麵包括比耶科夫斯基駕駛東方…5號飛船創造了留空119小時的紀錄,以及世界第一個女航天員瓦倫蒂娜·捷列什科娃乘坐東方…6號升空。就載人航天技術來說,整個東方號計劃在醫學實驗上特別是人在軌道飛行期間的反應和適應性方面,取得了偉大的成果,但由於飛船的限制和其他原因,東方號飛船的太空飛行在其它方面並沒有取得太多的研究成果。

1。此次飛行後,季托夫由於太空病的影響脫離了航天員的職業

在東方號發射成功之後沒多久,科羅廖夫已經開始考慮新的航天計劃,經過大量的研究和規劃,初步形成了兩項計劃,即東方…ZH飛船和聯盟複合體。但這些計劃都是長期性計劃,不可能馬上看到成果,可對於不懂什麼技術的赫魯曉夫來說,更需要的是新的第一。在這種壓力之下,科羅廖夫被迫改變了自己的計劃,因此就有了上升(Voskhod)號飛船計劃。

因為時間緊迫,上升號飛船的形狀和東方號沒多大差別,只是在下降艙的側部加裝了可伸縮的氣密艙,用作航天員進入太空的通道。另外由於上升號飛船的飛行軌道有所提高,處於200~300千米之間,如果反推火箭出現故障,極稀薄的大氣不足以產生足夠的阻力令飛船在半個月內降低軌道,因此在返回艙的頂部安裝了備份的固體反推火箭。除此以外,由於技術的成熟,上升號取消了彈射座椅,代之為兩個座椅。在回收時利用減速傘降低飛船速度,並在接近地面時利用主傘下端兩個小固體火箭,進一步減小飛船的著陸速度。

上升號的第一次飛行對所有的技術人員來說,簡直是一次冒險。因為在飛船即將完工的時候,赫魯曉夫下達命令,要在1964年革命節(11月7日)前實現同時3人的太空飛行計劃。設計人員只好對飛船採取了極其冒險的改裝,拆除了許多科學儀器,艙內的生命保障系統降到最低限度。由於座艙空間太過狹小,進入座艙的三名航天員都沒有穿航天服,所幸的是這次飛行沒有出現任何意外。這之後赫魯曉夫下臺,上升號就再也沒有進行過這樣具有挑戰性的飛行。

1965年3月18日,上升2號載著兩名航天員——列昂諾夫和貝里亞耶夫,又完成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創舉:太空行走。太空行走是由列昂諾夫完成的,他透過氣密艙進入太空,靠一根5米長的繩子與飛船連在一起。返回飛船時由於航天服在真空中膨脹起來,列昂諾夫怎麼也無法透過艙口,經過了8分鐘的掙扎他才回到飛船中。

上升號飛船飛行記錄

發射日期返回日期 飛船航天員 備註

~上升1號科馬洛夫弗科蒂斯托夫耶格羅夫首次3座航天器飛行

~上升2號列昂諾夫別利亞耶夫首次航天員出艙活動

上升號計劃作為過渡性的計劃只是實現了幾個第一,比東方號並沒有多大的發展。對於這種情況,很多歷史學家認為,是因為赫魯曉夫堅持要有絕俗的太空表現,當然這必然犧牲了技術進步和工程進展。到上升號飛船計劃結束,蘇聯在航天技術上的優勢已經在基本消失,而1966年科羅廖夫病逝,無疑對蘇聯的航天事業造成了進一步的打擊。

美蘇太空競賽:穩紮穩打的水星和雙子星

早在20世紀40年代末,美國的許多軍事和研究部門就開始了載人航天所需的各種技術和可能性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大量的論證報告和方案,但是由於各單位獨立行事,缺乏合作思想,局面十分紛亂,因此並沒有形成可執行的計劃。這種狀況直到1958年才得以改觀。不過也正因為這種“百花齊放”的局面,美國在載人航天的基本技術方面取得了很多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比如,這一時期提出的逃逸救生塔方案和用於減弱過載的“輪廓座椅”(Contour Couch)在後來的載人航天計劃中都獲得了應用。

逃逸救生塔方案是為了保證航天員在發射段的安全而提出的。載人飛船的上方安裝了一圈小型固體火箭,噴口朝斜下方,當運載火箭點火或其它原因出現緊急情況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