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德國作為戰敗國,由於《凡爾賽和約》的限制不能大規模發展作戰飛機、坦克、大炮和機槍等軍事裝備,尤其對陸軍裝備的限制更加嚴格,這就促使德國軍隊尋找新的武器系統而又不受和約條款的限制,因此早在二十年代德國陸軍就開始籌建官方的火箭研製組織,抽調專人研究火箭的未來發展潛力和用於戰爭的可能性。由於有了政府的支援,這就有了其它國家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同時,德國陸軍多方尋求研究人員,從研究機構調集技術骨幹,最終促成德國火箭技術的飛速發展。

在陸軍炮兵局卡爾·貝克爾少將的主要支援下,1930年陸軍部召開了正式的火箭武器研製會議,標誌著德國官方軍事火箭計劃的開始。在負責火箭具體研究工作的多恩伯格上尉的努力下,德國星際航行協會的一批研究人員,如馮·布勞恩、魯道夫·內貝爾、克勞斯·裡德爾、瓦爾特·裡德爾等也加入了該計劃,最終於1932年底組成了由多恩伯格、馮·布勞恩、瓦爾特·裡德爾和海因裡希·格魯諾所領導的火箭研究小組,並於1936年至1938年建立了著名的佩內明德火箭基地。該研究小組成立後,設計或生產了“集合體”系列火箭(A…1~A…12),其中A…4即二戰末期德國所使用的V…2導彈。

導彈與火箭的區別:我們平常所說的火箭是指以火箭發動機為動力的飛行器,而導彈則是指帶有戰鬥部(如各種彈頭)的可控制火箭。

“我們證明了利用火箭原理進行太空飛行是切實可行的,這在科學技術史上有著決定性的意義。除了陸地、海洋和空中交通外,現在還可以加上無限廣闊的宇宙空間作為未來洲際航行的一箇中介。這是宇宙航行新紀元的曙光。”

——1942年10月3日多恩伯格在A…4火箭發射成功慶祝酒會上的演講

在研究A系列火箭的過程中,馮·布勞恩等人以科學家的態度同時在進行著認真的太空探索,他們利用軍隊的撥款,進行了大量的空間飛行嘗試。在二戰後期馮·布勞恩、多恩伯格等人曾制定了有關載人宇宙飛船的機密計劃——“小組計劃”即A…9和A…10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