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4號是全部採用常規液體推進劑的三級大型運載火箭,1988年9月7日,中國第一代氣象衛星風雲1號坐著長征4號,成功進入軌道。
1990年7月,一種新型大推力的長征2號捆綁火箭首飛告捷。它是一種採用捆綁技術的兩級火箭,第一級在芯級周圍捆綁4個液體助推火箭,第二級為一個芯級火箭。這枚火箭成功地為澳大利亞發射了兩顆通訊衛星,這標誌著中國運載火箭技術攀登上一個新的高峰。
1994年2月8日,中國目前高軌道能力最大的運載火箭長征三號甲火箭首飛成功,把實踐4號科學探測衛星和夸父1號模擬星送上了地球同步轉移軌道。
隨著2003年北斗一號導航試驗衛星的發射升空,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至今已進行了第70次發射,發射成功率達到了90%,總體技術效能已經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可以滿足從小到大、從低軌到高軌道各種衛星發射的需要,甚至還能進行載人飛船及小型空間站的發射,充分展示了中國長征運載火箭的高可靠性。自1970年首次將東方紅一號衛星送入太空以來,長征運載火箭共把52顆不同型別的國產衛星、27顆國外製造的衛星和4艘“神舟”號飛船送入了太空。
長征系列火箭主要型號基本引數列表
火箭名稱全長起飛重量1起飛推力2首發時間
長征1號米噸104噸1970
長征2號32米190噸280噸1974
長征1號丁28米80噸112噸1975
長征2號丙35米191噸284噸1975
長征3號米202噸284噸1984
長征4號米249噸300噸1988
長征2號捆50米461噸600噸1990
長征3號甲52米240噸300噸1994
長征3號乙米426噸600噸1995
1。火箭起飛時所承載的總重量。2。火箭為克服自身重力,併為產生起飛所需加速度,所施加的推力。
中國火箭騰飛之地
1988年9月7日,由於長征4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初露鋒芒。這座最新披露的發射基地隸屬於中國衛星發射測控系統部,於一九六七年一月建成投入使用,坐落在山西省西北部的塞上高原,發射陣地群山環抱,地勢高峻,海拔一千五百米左右,有獨特的地理條件,適宜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能滿足多射向,多軌道,遠射程的衛星發射需要。發射中心內擁有配套完善、效能可靠的發射測試設施,擁有現代化的高精度測量、控制系統及通訊、氣象保障系統,能夠承攬氣象、資源、通訊等多種型號的中、低軌道衛星的發射任務。該中心迄今共進行了十四次衛星發射,共成功發射二十四顆衛星
這座新興航天城,與酒泉,西昌兩座航天中心一起,形成了中國火箭騰飛之地的嶄新格局。(酒泉和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前面已有介紹,參見世界十大發射場)。1999年10月曾有報道中國擬在海南三亞建立一個新的衛星發射中心,如果這個訊息屬實;那麼在中國的版圖上我們就可以看到4個亮點。
中國航天事業回顧:衛星系列
中國人造衛星研製的設想始於1958年,在1965年召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方案論證會上,研製計劃正式納入正軌。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為球形多面體、直徑1米,四周裝有4根桿狀天線。衛星總重173千克,包括結構、溫控、能源、東方紅樂曲播放裝置、姿態測量等分系統。1970年4月24日長征1號運載火箭將東方紅1號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進入近地軌道,其軌道傾角為,執行週期為114分鐘。
繼東方紅1號之後,由上海航天局研製的實踐系列科學衛星紛紛登場。實踐1號的外形與東方紅1號基本相同,差別在於72面球形多面體上,有28面貼有太陽電池,重約225千克。實踐1號在東方紅1號的基礎上增加了太陽能供電系統、能自主控制工作溫度的無源主動溫度控制系統、與地面之間傳輸資料的長期遙測系統,及宇宙線計、X射線計、磁場強度計量等8個空間技術試驗及探測專案。1971年3月3日,實踐1號科學試驗衛星由長征1號火箭發射升空,進入近地軌道。它十分長壽,在軌道上執行了8年多,向地面發回了大量科學探測和試驗資料。
中國發射的幾種應用衛星,如風雲1號氣象衛星等,由於對近地空間物理環境認識不夠,導致衛星的應用壽命沒有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