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部分

1961年3月23日1被確定為蘇聯第一個首航太空的航天員邦達連科在充滿純氧的艙室裡進行緊張的訓練,休息時,他用酒精棉球擦完身上固定過感測器的部位後,隨手將它扔到了一塊電極板上,結果艙內燃起大火,他被嚴重燒傷,10個小時後死亡,成為人類載人航天活動中第一個遇難的航天員。

1967年1月27日3美國阿波羅1號飛船在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肯尼迪航天中心模擬發射時失敗,航天員維吉爾·I·格里索姆、愛德華·H·懷特和羅傑·B·沙菲喪生

1967年4月24日1蘇聯航天員弗拉基米爾·科馬羅夫駕駛的聯盟號飛船返回地面時減壓傘未能開啟,飛船墜毀,航天員喪生

1971年6月29日3在太空完成24天軌道試驗的蘇聯航天員格奧爾基·科馬羅夫、弗拉基米爾·沃爾科夫和維克托·帕沙耶夫返回地面,與預定降落時間還有30分鐘時因減壓操作失誤而喪生

1986年1月28日7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在升空73秒後爆炸,7名航天員全部喪生,其中包括中學女教師克麗斯塔·麥考利

2003年2月1日7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原定降落時間16分鐘前與地面控制中心失去聯絡,繼而在得克薩斯州中部上空解體,7名航天員無一生還

2003年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的失事更是震驚了全世界。這是世界航天事業的重大損失,此次災難,使“是否繼續進行載人航天飛行”重新成為人們爭論的話題。其實這個話題是與航天事業本身一樣“古老”的問題。自從有了航天探索,有關載人還是裝載機器人上太空的討論就從未停止過。面對如此嚴酷的航天飛行環境,極大的飛行風險,複雜的航天員保障系統以及昂貴的航天員培養,我們真的需要將人送上太空嗎?而且當今機器人制造技術日趨完善,無人駕駛飛機已投入使用,自動化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是否應該用機器人代替人類的航天員呢?

實際上,根據美國、俄羅斯等國近40年載人航天的實踐證明,任何自動化系統都無法替代人的作用。人的眼、耳、鼻、腦、手對飛船內外各種資訊的收集、分析、判斷和處理具有很高的靈活性和隨機應變能力。人和自動化系統結合後,能發揮更大的效能。儘管進入太空風險多多,但載人飛行是探索太空的需要,人類只有進入太空,才能對太空進行真正的瞭解。

中國航天事業回顧:導彈系列(圖)

中國的航天事業經過短短几十年艱苦卓絕的奮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衛星和運載火箭方面已經獲得相當的技術和經驗。雖然中國還處於發展中國家之列,但在航天領域中從綜合能力來講,僅僅排在美國、俄羅斯之後居第三位。可應該看到中國與美俄的差距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尤其在載人航天方面。1999年神舟1號飛船的成功發射,正式揭開了中國在載人航天技術方面的探索歷程。中國的航天系統正在一步步走向完整與嚴密,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正在騰飛。

中國航天事業回顧

載人航天的成功不是空中樓閣,必須要有雄厚的航天技術和經驗基礎。今天,中國已經開始發展載人計劃,這說明經過幾十年的奮鬥,在一大批傑出專家、技術人員的努力,以及國家的極大重視之下,相應的運載火箭技術、衛星發射返回技術、導彈控制導航技術都達到了一個相當成熟和穩定的階段,沒有這些中國是不可能實現載人航天的。

與其它航天大國相比,中國發展航天技術難度要大得多,可以說是白手起家,沒有任何技術基礎。1949年建國以前中國沒有任何對航天技術的探討和研究,新中國的成立雖然結束了幾十年的戰亂情況。但在國際上還沒有任何地位,加之當時的國際形勢並不樂觀,美蘇之間的冷戰升級,使得中南海內的決策者意識到,要想擁有獨立的主權,在國際事務中以一個大國身份出現,必須在軍事發展中掌握某種決定性的力量。對當時的情況在聶榮臻的回憶錄中曾有過這麼一段描述“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由於我們的武器不如美國,使我們在戰場上吃了很多虧”。在這種情況之下中國的航天事業開始了艱難的起步。

導彈系列

中國航天發展的早期,主要是為國防建設研製各類導彈,導彈技術的研發為中國航天技術的整體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導彈的發射、飛行過程實際上就是火箭技術的一部分,特別是彈道導彈,起飛後直接衝出了大氣層,在太空飛行的部分如果沒有雄厚的航天技術基礎是難以實現的。

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