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卻壓根閒不下來。羅彥講過的東西,連個抄錄的範本都沒有,全靠自己的記憶力。抄錄二十遍,這玩意還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朝堂上的爭議並沒有因為羅彥對李恪一頓訓斥就停下來,相反,在李世民沒有表態之前,反而是愈演愈烈。甚至一再由對於這件事的討論,轉化為對羅彥本人的攻擊。
開國以來,還從來沒有哪個國子學的夫子遭受過這樣的待遇。(未完待續。)
第三百五十七章 居然陪太子監國
李愔的轉學,被當作是一場鬧劇收場。李世民都懶得回覆。這件事情本身就有些出格,雖然朝臣們紛紛抨擊羅彥,但是李世民怎麼可能不知道這事兒完全跟羅彥無關。
就在朝臣們還有些吵鬧的不可開交的時候,李世民忽然間的詔書讓大家都大吃一驚。
七月初,李世民要前往沔州巡視。
聖旨雖然簡短,但是千萬不要小看裡頭的含義。自貞觀以來,李世民到現在為止就沒有出過長安。突然間來的巡視,規模盛不盛大不說,但是李世民定然是極為重視的。
不提朝中官員為此感到震驚,便是李世民前往沔州沿路各州縣的主官,就有些惴惴不安了。
先前經過各部詳加籌劃,最終選定由漢水沿路而下。這一路上要走過十數個大州,幾十個縣。要說李世民不沿路查察民生政治,那肯定說不過去。
而且還有一路上安排的奉養,這都要地方官員操碎了心。
但是,這些還都不是大家最關注的。
因為皇帝出行畢竟都有前例可依,即便是什麼都不知道的,翻翻之前的縣誌之類,也會有所收穫。可是另外一件事情,可是關乎往後朝堂勢力的走向,這可不能不引起大家的看重了。
李世民離開長安之後,到底由誰監國,到底由誰輔政?
第一個問題自然很好回答,皇帝走了,太子監國,這是千百年來的鐵律。
可是第二個問題就相當難說了。
留下哪些人輔政,那就說明這些人是李世民絕對的心腹。往後在朝堂上,定然是要極度得勢的。若是不出什麼意外,這些人定然在十年之內,都能夠位極人臣。
所以輔政的名額可謂萬眾矚目。
太極殿上,當李世民宣讀完太子監國的聖旨之後,很多大臣不約而同看向了內侍手中的另一份聖旨。不出意外,這就是輔政大臣的名單了。
之前隨駕官員的名單基本已經確定。如長孫無忌、房玄齡、魏徵這幾個人,李世民自然不會讓他們留下。武將裡頭,李世民也帶了頗為信任的,比如侯君集、蘇定方、程知節這幾個。
向來和房玄齡是黃金搭檔的杜如晦,因為身體原因,李世民不放心他舟車勞頓,便留在了長安。自然,這輔政大臣的位置絕對少不了這一位的。
果不其然,內侍張開聖旨,念出來的第一個名字便是杜如晦。
至於第二個名額,作為檢校中書令的溫彥博自然是當仁不讓。
這一點大家也沒有意外。畢竟溫彥博能力在那裡放著,這些年輔助房玄齡將整個中書省打理的相當好,雖然是檢校,但是大家都把那兩個字給去掉了。
至於第三位。雖然大家有些吃驚,但是也在接受範圍之內。
李靖,這位在家呆了兩三年的老將,這會居然被李世民給請了出來。雖然沒有實職,但李世民為了局勢穩定,也是捨得下大力氣。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每隔兩三日到中書省和門下省去理事便可以了,至於上朝什麼的,壓根不用。
這個官職在大唐來講還是第一次出現。從前很少,或者說壓根就沒有人能夠在中書省和門下省身兼兩職,而且地位還與中書令和侍中這兩個官職持平。
如今就有了。
對於李世民這樣的手筆,百官除了佩服,壓根就沒有話說。
有了李靖這位大佛,基本上整個大唐的軍事就穩定了,李世民壓根不用擔心自己外出之後,地方軍隊會出現什麼事情。
按例輔政大臣只有四位,如今依然有三個位置確定下來,接下來一個,百官們紛紛猜測到底會用誰。是六部中的挑選一個,還是從宗親裡頭找出來一個?
六部裡頭,如唐儉這等老成持重的大臣,不在少數。如果能夠起用,定然能夠讓局勢更加穩固。而宗室裡頭選擇一個,也可以鞏固太子的位置,不讓他遭受矇蔽,似李孝恭這等能文能武的宗室,定然是首選。
或者,乾脆從太子的屬官中找一個出來?于志寧這些人從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