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公意和歷史潮流,真正“大有功於抗戰事業的”,然而,有少數自稱“不務華美,但求真實”,“品評是非,一本良知”的學者,恰恰在有關西安事變的一些關鍵問題上顛倒了是非。如有本書裡就說張、楊發動西安事變是“冒天下之大不韙”,是“劫持最高統帥”,是“不明時勢,不通事理,不守綱紀,不顧民意”之舉等,恐怕失之偏頗,不論是與史實、民心,亦或歷史的公斷,都是相距甚遠,甚至完全是背道而馳的。
當然,也有些分歧是因學術觀點的不同引起的,這是可以研討的。如關於張學良的南京送蔣,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持否定態度,認為他出於民族大義,不顧個人安危,親自陪送蔣介石去南京,精神固然可佳,但由此卻也帶來嚴重的損失。他的南京被扣,終身失去自由,便是因此而引起的。王以哲將軍的被槍殺,東北軍的衰落,西北“三位一體”的解體等,更是嚴重的後果,所以此舉實屬重大失策,是一個難以彌補的錯誤。個別西安事變研究者甚至發出了“假如我是張學良”這樣的唉嘆!
有道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一個問題有各種不同的看法是不奇怪的,這無礙大局,也正象俗話所說的:“人間自有是非,公道終在人心。”對此有所非議者,歷來人數不少。但對此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