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部分

能勝利,也要想盡量保全實力。因此,美軍的作戰計劃往往分成“作戰前”和“作戰後”兩個階段,美國人既看重進攻,又重視防禦、補給。

日本沒有遼闊的疆土和雄厚的財力,即使讓整個日本都成為日軍的補給,日軍也應付不了曠日持久的戰爭。日本只能多多采取閃電戰、奇襲戰的方式,趁美軍不備時出手,見好就收。有人稱日本人的作戰策略是“狹隘的戰略選擇”。對日軍來說,“狹隘”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咬住的就是日軍補給困難的軟肋。

不過,“狹隘的戰略選擇”不只表現在日軍很難展開持久、大規模的戰鬥上,還表現在的作戰準備忽視上。日軍相信,他們的執著精神定能克服物質上的重重困難,只要他們在戰鬥中足夠英勇,準備不足也不足為懼。他們很少為戰爭制定應急計劃,只知道進攻,不看重防禦。他們在看到美國戰鬥機上的防禦裝置後,恥笑美國人是膽小鬼。日軍很少在部隊中設定醫療機構救助傷員,負傷者多會被當成拖累,被部隊置之不理,甚至殺害。

曾經指揮部隊,和日軍有過正面交鋒的英軍司令斯林姆稱,日軍的弱點之一就在於,他們的作戰計劃失誤時不會立即制定新的作戰計劃。

1944年3月8日,10萬日軍在司令官牟田口連也的帶領下,來到印度,英帕爾之戰由此開始。起初,日軍的進攻非常順利,逼得英、印大軍節節敗退。不過,在日軍即將突破英軍防線之時,連日苦戰已讓日軍疲憊不堪,反倒是英印大軍以逸待勞積攢了能量。雨季的來臨出乎日軍預料,讓日軍只能拖著虛弱的身軀在雨中前行,戰爭的局勢開始對日軍不利。

一般統帥在戰鬥情勢發生變化時,都會及時調整作戰策略,但牟田口連也認為,顧忌作戰不成功的情形和必勝的信念相矛盾。而英帕爾戰役就在這種“必勝信念”的麻醉下成了日軍最慘痛的記憶。

英國人回憶道,日軍到後來已經沒有絲毫作戰能力,很多日本軍人都身患瘧疾、霍亂、痢疾,而日軍顯然沒有為這些疾病作準備,不少軍人在死時就像骷髏一樣。雨季引發了洪水,在印度作戰,日軍卻沒有準備任何渡水設施。日軍原以為用一兩週的時間就可以攻下英帕爾,乾糧也帶得極少,大家都認為自己必勝,打算攻下英帕爾,就吃上英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