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前,鑑於國際形勢,在幕府倡導下,日本已經出現了為數不少的洋式學堂。明治天皇執掌大權後不久,就在全國範圍內普及義務教育,儘管當時日本內憂外患,遠遠談不上闊綽富裕,但政府還是果斷地承擔了教育經費。借普及教育之機,日本又頒佈了一系列改革教學內容的政策,根據國家的政治需要和長遠的發展計劃,調整教育重點。

美國學者埃德溫·賴肖爾曾說,日本按實用主義形成的“忠誠、和諧、紀律等觀念,已深深地成為日本國民性格的一部分”。有人說日本人只知道模仿外國,沒有發明創造的才能,實際上是對日本的誤解。日本人可以在大口汲取他國文化時,仍然不喪失自己的文化特性,不被他國同化,就足以說明日本本土文化的頑強。在古代,日本人模仿中國的制度,進行改革;明治時期,不少日本學者大力推行“全盤西化”;二戰之後,美國人又按自己的想法改造日本……但今天,日本依舊是日本,人們可以從日本身上找到其他國家文化的身影,卻不能說日本被它們吞噬。

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就是日本教育的西化過程,接受了西式教育的日本人並沒有被西方文化淹沒,左右他們思想的依舊是日本的傳統文化。他們沒有像西方人那樣高呼個性自由,而是依舊以效忠天皇為使命,西式教育沒能觸及日本人的“和魂”。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民族文化觀始終指引著教育的大方向。

日本人穿起了西裝,流利地用外語闡釋西方學術,大談西方科技,但他們的思維方式、做事風格、道德觀念卻沒有發生變化。“和魂洋才”的雙軌路線,取得了不凡的效果。

日本人就像變色龍,無論怎樣變色,都依然是變色龍。在迎合環境的同時,能夠固守本質,是日本人最寶貴的財富。

第一章 文化碰撞下的大和民族(9)

二戰結束後,亞洲國家終於擺脫了被西方人欺凌的恥辱,紛紛獨立,可以挺直了腰板。然而,獨立並不意味著強大,落後的即使不被打,也免不了受欺負。這些國家必須正視落後的現實,儘快縮小和發達國家的距離。它們大可以借鑑明治維新的成功經驗,雖然歷史時代不同,各國的文化背景也各不相同,但它們都面臨著同樣一個難題:如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儲存好民族的傳統。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這些國家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西方強國控制,被強勁的西方文化同化,喪失掉自己的特色。發展經濟是必要的,但為了經濟的發展丟掉了文化,這代價未免過於慘重。

這不是危言聳聽,因為“現代化”一詞,本來就出自西方。明治維新的成功與其說是讓日本從此走向富強,不如說是讓日本既實現了強國理想,又保持了自我特色。“和魂洋才”這看起來再簡單不過的口號,正是明治維新成功的秘訣之一。

整個世界的現代化程序可以被劃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6世紀開始,在18世紀中後期結束。在這一時期,浪漫的義大利人發起了文藝復興;1521年,整個歐洲都展開了宗教改革;1640年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在沒有流一滴血的情況下,完成了社會制度的大變革;18世紀7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席捲歐洲;若干年後,法國大革命爆發,徹底摧毀了法國的封建制度。

經過了200多年的動盪歲月,西歐出現了嶄新的文明,英法等國相繼走上現代化道路,成為第一批邁入現代化程序的國家。它們的現代化,由國家內部因素變化引發,“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因此被歷史學家們稱為“內髮式現代化”。不久,西班牙、義大利以及英法等國的海外殖民地,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也都逐步進入現代化歷程。

19世紀中後期,德國、日本、俄國也相繼步入現代化,歷史學家將這一時期作為現代化程序的第二階段,稱這些國家為“後髮型現代化”,但這三個國家現代化的具體情況都不相同。

在歐洲,德國儘管起步較晚,但它的文化和率先現代化的英法等國相差無幾。俄國雖然橫跨歐亞大陸,在文化上和歐洲國家也較為接近,屬於歐洲文化圈中的拜占庭文化。二者都是“後發內髮式現代化”,它們的現代化程序相對容易。

然而,日本就不同了,日本是東亞文化圈中的一員,在被美國開國之前,和西方的交流極其有限,它的現代化是“後發外發型”,即在西方國家的刺激下走上現代化道路。

二戰後,由剛剛獨立的國家掀起的現代化浪潮,則是第三階段。

日本的現代化是由外部條件催生出來的,其困難程度可想而知。和那些瓜熟蒂落的第一批現代化國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