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手中。權力是一把雙刃劍,制度就是它的使用者,好的制度可以保證它為人類造福,壞的制度則能讓它危害天下。

另一方面,制度要有足夠的力量掌控權力,讓它向自己希望的方向發展,這種力量便是“規則”。雖然不是所有規則都有利於人類,但是往往規則發揮不出效力的時候,權力就會像脫韁的野馬一樣張狂起來,顯露出可怕的負面作用。

在民主和法治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的西方社會,權力和思想尚可以透過法律規則和制度作保障,但在受儒家思想影響,有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傳統的東亞社會,這個辦法顯然行不通。在這些地方,國家最高權力的持有者就是法的制定者,他們心血來潮的一句話都會被當作“金科玉律”寫進法中,法只會讓他們更加無所顧忌地施展權力,而絕不會制約權力。

。 想看書來

第一章 文化碰撞下的大和民族(11)

因此,對這些國家的人民來說,統治者的能力、品格往往決定著一個時代的風貌,統治者英明,時代風貌便好,統治者昏庸,時代風貌就差。不管人們是否願意承認,他們的命運確實掌握在統治者手中。

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還遠談不上是法治國家,沒有完備的法制體系。幸運的是,明治時期的領導人大多知識淵博,頭能明晰,有著卓越的政治遠見和高潔的品格,他們具備了一個英明的領導人該有的素質。這一時期,日本官僚體系的辦事效率,決不比歐美國家的差。日本步入了歷史轉折期,它需要藉助外力過渡到現代化,而它的領導人剛好能擔起這一重任。

如果將在明治維新教育改革中成長起來的日本人稱做“和魂洋才”的話,那麼在明治之前,那些刻苦鑽研儒學的日本人就應該被稱作“和魂漢才”。日本人對中國文化的態度,和對西洋文化的大致相當,他們沒有被中國文化同化,否則,明治時期也就不會有所謂的“和魂”了。

同是受儒家文化影響,中日兩國還是存在著不小的差別。

中國有皇帝,日本有天皇,但皇帝也好,天皇也罷,退去了“皇”的外衣,都是凡夫俗子,在偌大的權力面前,難免把持不住。中國的皇帝既是人們精神上的絕對領袖,也是世俗權力的最高代表,權力大得難以想象,恃權作惡的皇帝也就特別多,只要條件允許,很少有哪個皇帝不在奢靡享受上下功夫。這就讓獨裁、奢侈,讓篡權奪政、改朝換代之事屢見不鮮,儘管每個皇帝都聲稱自己是“真龍天子”,甚至僱用才子名流將自己的身世神話,但老百姓還是念叨著“成王敗寇”。皇帝的血緣沒有連續性,人們只是匍匐在他的權力之下,對他的“神性”並不那麼相信,沒有哪個皇帝能充當中華民族的象徵。

日本的天皇就不同了,他權力不多,連皇室的日常開銷都要靠幕府撥款,即使有心過窮奢極欲的生活,也多不能如願。不過,權力少也有權力少的好處,很少有人會惦記天皇的位置,這反倒讓天皇的“萬世一系”有了保障。

日本宮廷有爭權奪利的鬥爭,卻沒有改朝換代之事。日本人模仿中國建立起一系列統治制度、社會秩序,但考慮到簡樸的生活更有利於象徵國家精神,即使三公六院制誘惑再大,也沒能在日本實施。日本宮廷從來沒有宦官,由於皇室子嗣有限,日本歷史上還出現過不少女性天皇。因為“萬世一系”,天皇家族當仁不讓地成為日本的象徵和穩定的標誌,在天皇身上,日本人彷彿看到充滿滄桑的歷史,天皇是日本人的感情紐帶。

正是有這些情感基礎的存在,明治天皇在執掌大權後,其維新政策能夠較為順利地推行下去,沒有遇到太大阻礙。日本人很快就承認了他的權力,決心為天皇效忠。

明治天皇發起了維新,但要讓維新政策落實下去,就少不了大大小小的官吏。日本的官吏選拔方式和中國的不同。中國的科舉制度重學問、輕門弟,是貧寒子弟進軍政界的平臺,是人們改變命運的契機。日本的官僚選拔制度卻尤其看重家庭出身,儘管科舉制有不少好處,但考慮到統治階層的內部穩定,日本還是沒有采納。

在德川幕府時期,日本的官學有兩種,一種是官立學校,由幕府直接管理;一種是藩校,由各藩管理。官立學校的門檻較高,若沒有顯赫的家庭背景,便難以進入。藩校也是一樣,即使是入了學的人也有等級之分,學生在制服、座次上都要遵守嚴格的要求。這兩所學校對平常人家的兒女來說,可望而不可即。

不同的官僚選拔制度決定了教育的方向。

中國人要靠讀書做官,講究“學而優則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