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佔據廣州後,得到了一些孫中山早期同蘇俄和共產國際使者談話的書面記錄。他把這些記錄(可能還加上一些歪曲和編造的材料)送到香港和大陸的一些不傾向革命的中國報紙和具帝國主義色彩的外國報紙去發表,這些報紙對之大事渲染。陳藉此以“使中國免於共產主義的大救星”自命,從廣州最富有的商人、西方支援的大軍閥吳佩孚(北京軍閥政府的支柱)以及香港的英國人那裡撈到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好處,金錢、軍火源源而來。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另外一個軍界和政壇人物蔣介石開始發跡。蔣是孫中山從廣州脫險後登上“永豐”艦時隨從軍官之一。他第一次有機會同孫每天在一起,並贏得了孫的好感。在此之前,有好幾年蔣脫離了軍界和革命工作,在上海做股票經紀人。他在“永豐”艦上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像他後來所說的那麼英雄——他隨孫上艦後眼看形勢不妙就私自溜回了上海。但他同孫的關係使他後來得以取得國民黨的最高軍政大權。再後來,他同上海金融界的勾結又使他實現了從革命到反革命的叛變,這樣的全國範圍的大規模叛變,同陳炯明在小小一省內的叛變相比,真是大巫見小巫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昆明任中國與美軍的聯絡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曾派女兒到北京來拜訪他的老上級李濟深(當時是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他在澳門從事工程工作,1952年逝世。以上根據他的女兒姚曼裳寫的關於他的一篇傳略,載《文史資料選輯》文史出版社1988年7月第16輯。
宋慶齡——二十世紀的偉大女性……第六章 廣州的變局:1923—1925年
第六章 廣州的變局:1923—1925年
1923年,宋慶齡30歲了。
1月間,她陪同孫中山與蘇俄政府使節越飛在上海進行了為期一週的會談,成果是在1月26日發表了著名的《孫文—越飛宣言》。
阿道夫·阿布拉莫維奇·越飛(1883—1927)蓄黑鬍子、戴眼鏡,身體瘦弱而才思敏捷。他是一個久經考驗的布林什維克。即使在一個堅決反共、但親眼見到過他的作者筆下,也不能不對他作了以下的描述:
“一個最不尋常的人……儘管不到四十,看起來已經像個老頭子了,因為在沙皇統治時期他在獄中受過可怕的折磨。……'他先到北京,那裡的中國人'出神地聽他闡釋他信奉的主義,他宣稱歐洲的所謂政治原則絕大多數只不過是世代相傳的偏見……他給北京的官員們講《佈列斯特一里托夫斯克和約》的內幕(他是參與談判的主要成員之一),還有關於當時還是秘密的中歐歷史的真正事實……(中國)首都的知識界的興趣是如此濃厚,一個新的俄羅斯一中國團體組織起來了,它看來要產生一些偉大的事情。”①
①姚觀順的英文名字是“喬治·鮑上校”,他是美籍華裔,1887年生於美國加州格拉斯谷,後畢業於美國諾恩裡奇軍事學校。他的祖上原籍廣東香山,是孫中山的同鄉。1917年,他在廣州參加了孫中山的衛隊,1922年陳炯明叛變時奉命保護孫夫人脫險,自己負傷。傷愈後,他又在1925一1927年的北伐軍中任工程師(這是他的專業)。1931年,由宋慶齡推薦給她弟弟宋子文(時任財政部長),派往財政部所屬的“鹽警隊”任職。他先後參加了1932年淞滬抗戰和1938年的臺兒莊大戰。1943年後,他在
越飛在1917年十月革命中曾是革命軍事委員會的成員。他是談判佈列斯特一里托夫斯克和約的高階人員——這個和約在1918年簽訂,終止了俄國同德國之間的戰爭,並且在保證被包圍的新生的蘇維埃國家得以生存下去這一方面起著關鍵的作用。他在1922年在義大利熱那亞舉行的國際會議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擊敗了國內的反革命和十四個外國的干涉之後,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列寧“和平共處”的原則指導下,採取了第一個外交行動,藉以打破在歐洲各國中的孤立狀態。
列寧對他在黨內的同事和下屬總是從優點和缺點兩個方面去衡量的。列寧給越飛的信件顯示,他首先看到的是越飛作為一個忠心耿耿的布林什維克和能幹的外交家,但也不乏對後者缺點的尖銳而友好的批評,這些缺點中有神經質的內部爭吵以及未經請示就自作主張地採取錯誤行動(在派到中國來之前的幾次任務中)。①但儘管列寧對他有所責備,仍繼續交給他新的重要任務。列寧不是會輕易拋棄老同志的那種人。(在斯大林領導下,越飛的日子過得沒有這樣好,而且不久就惹上了很大的麻煩。他加入了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