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文章,其中有一些是孫中山的親密合作者寫的。從更早一些時候起,孫中山就同流亡在日本的一些俄國革命分子建立起“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感情和合作關係。雖然這些俄國流亡者人數很少、處境困難,他們據說還曾給孫中山送過一些武器並傳授了製造炸彈的技術。①

①請參閱S.L.齊赫文斯基著《孫中山關於對外政策的觀點和實踐》(俄文)。

他們之中有一位就是第二章末曾提到過的、波蘭出生的尼古拉·K·蘇濟洛夫斯基(化名為尼古拉斯·魯斯爾)(184?—1930),他同孫中山相識並常通訊。他是一個真誠的俄國民粹主義者,屬於那種列寧認為可與孫中山相提並論的型別。他們在1906年的通訊特別引起人的興趣。孫中山讚揚魯斯爾撰文對中國的再生表示熱誠,這在歐洲人中是難能可貴的。但他認為魯斯爾呼籲美國銀行家和技術專家無私地或平等地幫助中國進行工業化,未免過於天真,因為在孫中山看來,美國或歐洲的資本家都不可能是無私的。相反,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地步,他們就會大喊反對“工業上的黃禍”,因為中國工業不發展才是符合他們的利益的。儘管如此,他希望魯斯爾的呼籲會幫助全世界具有真正善良願望的人民認識到,四分之一人類的進步也將使他們受惠。①

①這些通訊是蘇聯漢學家A.N海菲茨發現並在1956年由他出版的。在上述齊赫文斯基所著書中引用的是俄文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