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齡自北京致美國索爾茲伯裡,1979年6月2日。
但這並不意味著要減弱民族尊嚴或平等意識。她喜歡美國和美國人性格中那些美好的東西,但她並沒有因此而不討厭——或者反而更加討厭——中國實行開放後一些年輕人認為美國什麼都好的盲目崇拜。她經常強調要對中國青少年加強有關祖國曆史和革命傳統的教育。
她撫養的女孩子J(較小的一個)同她的朋友去美國駐華大使館辦理赴美留學的入境簽證手續,回來向她說了情況。她在給友人的信中氣憤地說:
“昨天美國大使館對她們問了一些可笑的問題,如她們是不是共產黨、在‘文化大革命’中幹了些什麼。J那時在上海念小學!”①
①宋慶齡致理查德·楊,1979年4月21日。
她並不反對到美國去留學,只要這樣做有利於使中國得到有用的知識。這是她自己年輕時的想法,也是她父親把孩子們送出去的動機。但她憎惡外國官員這樣對中國人在本國的政治關係及活動進行盤查(在這個國家,共產黨人是國家復興的領導力量)。至於“文化大革命”,不管它有多少錯誤,中國人在其間做了些什麼、或沒有做什麼,終究不是任何一個外國政府的事情。
造成她這種態度的不僅是中國百年來受欺凌壓迫的歷史,也由於中國當時這種屈辱的地位對她自己家庭的影響。1904年她姐姐靄齡赴美留學,在舊金山曾被美國移民局官員無理關押了19天——當時專門用來羞辱亞洲人的待遇。
她記得1924年一位來訪者曾詢問孫中山,他同夫人是否願意回一趟美國。孫答道,“我是個苦力,他們不會讓我進去的。”孫在這裡是指美國的排華法案,這個法案從那時以後一直施行了有20年,最常用的藉口是為了排除“苦力勞動”。現在這個法案已經消失了,但它還是“陰魂不散”,不過表現的形式有些不同罷了。
宋慶齡所持的許多觀念中,最強烈的觀念之一就是熱愛和平。在她年輕時的著作中就已表明了這一點,雖然那時她的想法還相當天真。儘管她以後在行動中一直支援用武裝鬥爭來對付武裝的壓迫者和侵略者,她從來都很明確地看到,擊敗了這些敵人以後必須實現和平這個目標。幾十年來,她呼籲和平的聲音在世界各地的講壇上回響。在逝世前一年她給一位朋友的信中還說:
“戰爭是可怕的禍祟,所以只要我還有一口氣,我就要竭盡全力去防止再發生戰爭——戰爭給人們帶來多少痛苦!”①
①宋慶齡致朱尼·陳,1980年6月17日。
(七)在最後的日子裡
關於她自己的年紀和壽數,宋慶齡談起來常常是用一種幽默的口氣,有時還帶點嘲諷。許多人顯然是怕她在世的時間不多了,趕著要請她核實某些歷史事件或證明個人經歷及表現,這些她都儘自己所知或記憶所及,由她的秘書執筆回覆。①還有另外一些事,“人們大概覺得我快完了,所以不斷地要我題字等等,有的要拍電影、有的要做雕像。”②這是她對有人那種迫不及待的樣子的評論。
①她的秘書張珏儲存著文書檔案。
②宋慶齡致愛潑斯坦,1980年3月15日。
伊羅生夫婦離京前她沒有能再見他們,為此她在信中半開玩笑地說,“因事忙耽誤了。我想說不定我們下次見面要到外層空間去了。”①
①伊羅生著《在中國的重逢》(英文)。
'同“鄰居”的通訊'
在她晚年生活中的一大樂趣是同瑞士女教師、年紀同她相仿的奧爾加·李夫人的通訊(信上稱作“親愛的鄰居”)。不清楚她們之間的通訊是怎樣開始的,現存的來往信件和便條不下幾百封。從這些材料看來,奇*shu網收集整理她們只在1979年見過一次面,這已是她們開始通訊後的第7個年頭了。事後宋慶齡在信上說:
“你來我家吃晚飯時看上去真漂亮。你那閃亮的眼睛和美麗的面容使我想起了德累斯頓瓷器①。……希望你好好保養。你的腿將來也不會變成我這樣(患關節炎)。”②
①德累斯頓在德國,所產瓷器以設計優雅、裝飾精美著稱,借喻婦女嬌柔之美。——譯者
②宋慶齡致“親愛的鄰居”,1979年5月5日。
她們的通訊主要是談家常、談兩人都認識的朋友、談身體情況和保健知識、談做菜等等。但有時也對時局有些生動的反映。1974年(還在“文革”期間)宋慶齡出席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國慶宴會後寫的信上談到周恩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