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黎明。在任何考驗中,她對人民和他們的未來的信心是始終堅定不移的。
在她身上是幾種文化的最優秀內涵的結合、是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結合。
她對和平事業念念不忘。在青年時代,她就致力於此,雖然帶著一點矇矓和浪漫。後來,作為一個反對帝國主義和軍閥的革命家,她為之而奮鬥;作為一個女政治家,她在世界範圍內積極開展和平運動。1980年一位中國教授赴美前向她辭行請教,她覆信說,“把你的一份力量加入到爭取世界和平、反對霸權主義(它只會帶來痛苦和毀滅)的事業中去。幫助那裡的人民加強戰鬥以增進愛好和平的各國人民的團結,爭取和平和進步而不是走向自我毀滅。”①
①宋慶齡致南京大學梁士純(休伯特·S·梁)教授,1980年4月25日。梁早年曾是埃德加·斯諾的朋友,後積極參加中國“工合”等工作。
誰能夠說這些問題和品質中有哪一種是已經過時了呢?
'在北京故居中的懷念'
要懷念宋慶齡並感受一下她的精神,最好的地方莫過於她在上海和北京的故居——現在都按原樣儲存著。兩處都有她讀過的書、她常常凝視的照片、她用過的物件。中國福利會在上海的各項設施是她創始和熱愛的婦幼工作的最突出的範例。在北京後海北沿46號故居有關於她的一生的最完整的陳列。這裡目前也是宋慶齡基金會的會址,該會在海內外資助下正開展新的兒童工作。這個基金會的研究室規模雖小,工作卻很活躍,它收集有關宋慶齡的資料並開展研究。從事類似工作的還有設在上海的中國福利會以及“上海孫中山故居、宋慶齡故居和陵園管理委員會”的研究室。
本書的一部分原稿就是作者在後海北沿46號完成的。有一些情況和材料在別處是不可能瞭解到的。
故居的工作人員告訴本書作者,幾乎直到她病重之前,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