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直是天差地別。數學家絕對理性,音樂家是感性的。
“年輕人,不懂不要亂說。”霍爾大師率先開啟嘲諷,“可能其中有些關聯,但是必然有個輕重關係,音樂家與數學家不能同時兼顧,而公式表達經典音樂,為什麼歷史中,從來沒人想過。”
“各位大師,我真不是亂說的。”在坐的都是音樂屆人士,自然偏向藝術方面。
楊帆對自己的理念深信不疑,老早就向和更多人分享了,他又道:“作曲家喜歡用轉調,比如一首曲子,本來是a大調,中間轉成了e大調直到結尾,如果兩段的旋律相同,那作曲家和音樂家會聽出這兩段不一樣,但一般人會覺得這兩段就是在重複。”
這段關於音樂的與作曲,幾位聽著就覺得順耳多了,均是點點頭認可。
楊帆來勁了,思想需要和人分享才又意思,道:“我研究過《月光》第三樂章,聽起來像是重複了3遍,前兩次確實是全同的重複,但是第三次,它就已經不在同一個調上了。”
法蘭西艾伯特大師話比較少,年紀除去李雲飛是最小的,因為資歷問題,他自然不好隨便搭話。
聽到說起貝多芬,他比較認同,他本身就是靠演奏貝多芬名曲成名的,點頭道:“貝多芬大師用重複斷很多,這裡就能體現大師高超的手法,往往一點小技巧,卻讓人聽了更加美妙。”
“艾伯特先生說的好。”楊帆小小的拍了個馬屁,“其實巧妙的曲子,旋律有點類似,音的間隔有微調如果兩個旋律前後隔得夠遠,一般人也有可能聽不出區別來,貝多芬先生就喜歡重複,比如的《悲愴》和《黎明》的第一樂章。”
貝多芬的作曲技巧,楊帆說的很專業,見到他們幾位都側耳傾聽,他眼睛一眯,轉變口風:“其實這裡相當於一個數列的大小關係不變,但是間距有變化,效果類似於大調轉小調。”
好好的藝術討論,又被楊帆把話題轉移到數學。
別說早有想法西方人,就連李雲飛都難以忍受,他暗中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