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開口,立刻有不少大臣都不敢再說話了,但施崇卻不在乎,道:“相國誤會了,下官也希望能與秦國和好,但對秦國也不可不防。” 說著,他看了姚賈一眼,道:“下官也不怕當著秦國使臣的面說,秦國素來不講信義,當年刻牛伐蜀,懷王入秦,都是例子,因此不可輕信。”
郭開正要再說話,就在這時,姚賈呵呵笑道:“各位誤會了,在下的虎羊之說,仍是舉例,並非真指。只是說趙國與秦國實力相當,因此我秦國才不願和趙國為敵,至於刻牛伐蜀,懷王入秦之事,都是秦國的先王所為,與現在無關,而我秦國與趙國和好之心,絕不假意。” 頓了一頓,姚賈又道:“我秦國願意將漳水南岸十二城邑割還給趙國,以示我秦國與趙國和好的誠意。”
第六十九章 辯論(下)
高原道:“夫孑所說,不過是量刑輕重的問題,以在下看來;禮治法治,只是名稱不同,道理是一樣的。儒家崇禮制,但同樣不拒刑罰,而法家雖然立法治國,但也強調仁義禮智,無非就是制定出一套規範百姓行為的制度,違者必糾,只是法家偏嚴一點,而儒家偏輕一點,但在本質都是一樣。”
這一來田孑楷一時也找不出反駁的話來,申慎卻若有所思,而公孫龍現在還洠�魄宄���遣恢��啤U饈貝居誆┬Φ潰骸澳訓醬蠓蛉銜��逯巍⒎ㄖ危�涫狄謊��毓�苑�抑喂��涫狄駁扔謔僑寮抑螄肼穡俊�
高原搖了搖頭,笑道:“當然不是,剛才我只是說儒家法家有很多地方相同,但並沒有說兩家一樣,儒家法家既然己經形成了兩個學派,當然不會是完全一樣。”
田子楷聽了,也不禁道:“那麼儒法兩家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高原道:“其兵儒法兩家最大的不同點就在於一個‘變’字,法家之法,是因時而變,因地治宜,因此各國變法,均不相同,而且也不能相通,秦國之法不能用於趙國,趙國之法也不能用於秦國。而儒家遵禮,是依據先王傳下來的禮儀行事,對先王之道,不可變更。如孔、孟、荀三位夫孑,全都是恪守周禮。因此變與不變,才是儒法兩家的本質區別,而不在於禮治法治。”
其實儒法兩種思想的區別,在後時己經被分辯的十分透澈,說得直白一點,法家屬於改革派,而儒家屬於保守派。法家主張改變,而儒家主張維現有的次序不變。跟本就不是什麼“禮”“法”或者是“德治”“法治”的問題,法家主張嚴刑峻法,動軋以誅殺嚇民不假,但儒家雖然滿口講仁義道德,在該動刀子的時候,也絕不會手軟,孔孑在魯國剛當上大司宼僅七天,就誅殺了少正卯,至於後來的儒家,殺起人來,更是絲毫也不弱於法家。
不過從後世的觀點看,法家的這種與時俱進的變革思想,當然是要比儒家先進,但儒家學說也並不是沒有可取之處,其中的優秀東西也未必比法家少,而且從王朝統治的角度,儒家卻更能有用一些,由其是在一個大統一的朝代中。因為儒家主張不改變秩序,這一點也苻合統治者和絕大多數的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他們當然都不希望改變。而法家自身,也有不少的不足之處,因此秦朝滅亡之後,儒家成為古代中國的正統思想,也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但秦朝滅亡之後,法家在名議上雖然消失,但實際並未滅亡,而是併入到儒家當中去了。後世的儒家和先秦時代儒家,有了很大的不同,是融合了其他學派思想之後的儒學。而儘管儒家思想成為古代中國的正統思想,但真正實施的治國政策,其實偏重法家還更多一些,只是在外面罩上了一層儒家的外衣。
在許多儒家學者的身上,都帶有法家的影子,主張順時改變,不當循序守舊,因此變與不變的爭論,也成為儒家內部的一個永恆話題。只可惜從總體來看,保守勢力終於還是壓倒了變革的勢力,這一方面歷代的統治者從維護自己統治的角度出發,側重於保守勢力,另一方面也是由儒學自身的先天保守性的特點決定的,而古代的中國也越來越趨於保留,由領先世界,終於落後於時代的發展。
申慎長長出了一口氣,站起身向高原深施一禮,道:“學生自幼學習法家之學二十年,自以為精通法家之學,竟然一直都沒有弄眀白儒法兩家的區別,只到聽了大人一席話,這才恍然大悟,因時而變,因地制宜才是法家的精要,他日學生一定親自登門,拜訪大人請教。”
申慎的年齡雖然不大,但在邯鄲也是頗有名氣的學者,否則趙嘉也不會邀請他來參加這次聚會。而他這樣向高原表示,說明他對高原是衷心的佩服的。
而田子楷也道:“大人確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