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一十四章 王俁夜奔患隱疾

高麗國的君主只是國王,而非皇帝。

按照禮制,其居所應該稱為王宮或王城才對。

但實際上,按照高麗禮制,首都被稱為“皇都”,王宮被稱為“皇城”;

國王的命令稱為“詔”,繼任人被稱為“太子”,國王的母親被稱為“太后”。

國人也不稱呼國王為“王”,而稱“大王”“陛下”,一些典籍上還寫“海東天子”。

這種“外王內帝”的現象,是有歷史原因的。

高麗國開創者王建當初發動政變,建立國家時,

正值唐朝滅亡,諸侯混戰,神州無主,中原大地一片混亂。

如此良機,是個有野心的人,都會生出別樣心思。

自比雄主的王建當然也不會滿足於做蝸居半島一地的“小王”。

從其偽稱“海東盛國”高句麗的繼承者,取國號為“高麗”,就知道他的勃勃野心。

建國後,王建一度醞釀建號稱帝。

雖然,其人之後還是接受了後唐冊封的“高麗國王”封號。

但在規制上的一些僭越稱謂依然保留了下來,中原混亂多年,也未追究。

而高麗都城開京的起源,則要追朔到四百多年前。

新羅統一三韓,結束“前三國時代”,開始在這裡設立松嶽郡。

數十年後,又改松嶽郡為開城郡。

後來,這裡成為了王氏豪族的封地,出身開城王氏的王建奪權建國後,下令定都於此,

並在松嶽山南麓山腳下建造宮城和皇城。

最初的開京城周長不足十里,只有一道城牆,防禦能力很弱。

敵人只要佔領城南制高點——百餘丈高的德巖山,城內軍民的活動,就盡在敵軍掌握。

百年前,為懲罰與大宋陰謀夾擊遼國的高麗,

遼聖宗耶律隆緒親率遼軍主力部隊南下,

一路摧枯拉朽,攻陷了開城,險些導致高麗亡國。

其後,其國君臣痛定思痛,決定擴建都城。

在顯宗王詢時,徵用民夫三十萬人修建外城。

除了北段城牆繼續沿用松嶽山上的原城牆牆體外,

又將城牆向東南方向延伸,且基本都修建陡峭山脈上,

體現了“憑險據守”的思路。

松嶽山橫亙於城北,而從城西的蜈蚣山、西南的龍笛山、城南的德巖上、東南的廣德山等一直綿延不斷的山脈,

把開京從西南到東南幾乎一百八十度包裹起來。

兩條山脈一南一北,就如同兩個半圓形的籠扣,合力將開京夾在中間。

城中心還有三十餘丈的子男山作為制高點。

建成後的開京形成了“四重城”規制——

即外城、內城、皇城和宮城四道環形閉合的城牆,防守能力極大加強。

其中,外城周長二十九萬七千步,約合後世六十三公里,共設有二十二道城門。

比幾經擴建後的大宋東京城外城牆,還要長一倍不止!

不過,因為開京是山城,

城中的有效利用面積,當然不能與平城的東京相比,居民人口也不在一個層次上。

但正因為如此,開京城中保留了大片的農田和林地,

真遇到大亂,開京不僅有存糧可用,還可邊打仗,邊在城中種地。

如此依山而建,憑險據守,還能自給自足的“巨城”,

在這個時代,幾乎不可能被外來侵略者以強力迅速攻破。

這就是大敵當前,高麗朝堂仍然能爭吵不休的“底氣”所在。

開京城的唯一命門,就是——人心。

能攻破開京城的,只有開京人。

因此,新任僉書樞密院事拓俊京得知城南大營兵變這一噩耗,

也嚇得當場失措,呆立半晌,才回過神來,詢問兵變的細節。

兵變因倉促派往江華島的守軍引起。

在同舟社大軍佔領江華島之前,

為了穩定開京人心,高麗朝廷並沒有公開敵軍肆掠本國海疆之事。

以至於移防江華縣時,好多兵卒以為這只是一次常規軍事行動。

紛紛猜測,也許是哪位貴人想在陛下面前邀功,才折騰自己這幫賤卒。

普通百姓一家幾人搬個新居,

都要提前準備很長時日,事後還要不少時間,才能適應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