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四十五章 兵下臨安

汝州是大宋新京師南陽府的北面門戶,汝州若失,同軍便能經葉縣翻越方城山,取下唐州方城後,就能快速攻入南陽府臨安城下。

為了保障京師安全,教主道君皇帝尚在位時,便以名將何灌守汝州。

何灌乃是開封祥符縣人,有膽識,長武技,尤以射術聞名天下。

其人早年以武選登第,初任河東路從事。

時任河東經略使的韓縝見過何灌後,認定其人是個奇才,對何灌道“他日當據吾坐”。

須知,何灌是仕途剛剛起步的武人,在以文馭武的大宋,能得頂級豪門靈壽嫡脈子孫如此高的評價,自然不是隻知習武射箭的武夫。

其人出任府州、火山軍巡檢期間,發現有遼人經常越境來取水。

何灌有意前去制止,同袍們皆勸他不要惹事。

澶淵之盟後,遼宋兩個大國相互忌憚,皆不敢擅起大戰,由此和平相處了百餘年。

但戰力更強的遼軍更有心理優勢,根本不把宋軍放在眼裡,常有越境之舉,甚至故意挑起一些摩擦以試探宋軍。

受到挑釁,宋軍一線官兵肯定要逐級上報,可這些軍情報到朝廷後,僅得到妥善處理兩國關係,不得擅啟邊釁之類的指示。

宋遼兩國數次大戰,已經徹底打滅了宋軍的傲氣,也打出了大宋君臣的懼遼心理,僅僅是幾次沒死人的邊軍摩擦,朝廷只會選擇忍氣吞聲。

邊軍自己動手趕跑遼人更是想也別想。

真要動手了,不管輸贏,只要遼人向大宋提出嚴正交涉,朝廷絕對會給帶頭者扣頂“擅起邊釁”的帽子,不僅自己要人頭落地,家人也會跟著遭罪。

久而久之,再遇到這種事,宋軍巡邊將士要麼忍,要麼忍,要麼還是忍。

何灌能得後來做了宰相的韓縝高看一眼,自不是一般人。

待遼人再來取水時,其人便上前交涉,要求他們退回遼境,不準再來。

遼軍雖在戰場上贏了宋軍,但國力遠不如大宋,根本無力在兩國邊境維持龐大的駐軍,守邊壓力實際遠遠大於大宋。

以至於宋遼兩國地處黃河兩岸的燕平、河北兩地,農業生態完全不一樣。

南岸的大宋早就推廣了產量更高的占城稻,還能稻麥輪種,產量倍增。

北岸更缺糧食的大遼明明擁有豐富的水資源,卻死活不願意推廣占城稻種植技術,還要求大片耕地之間必須留出足夠寬闊的道路。

並不是遼人傻,只知道跑馬,不知道種田,不懂更多的糧食代表更多的人口,更多的人口意味著更多的軍隊。

而是因為一旦推廣水稻種植,每年就會有幾個月時間無法大規模使用騎兵。

若是主動進攻,自家種稻種麥自然都不是問題。

防守的話,問題就大了。

成片的稻田當然也會受影響步兵的行軍和作戰,卻遠沒有對騎兵的影響大。

以步兵為主的宋軍若是在水稻生長期突然入侵大遼,將會是災難性的後果。

兩國簽訂澶淵之盟時,遼國便在盟約中明確限制了大宋邊境的駐軍和城寨數量,以避免大宋利用國力優勢進行軍備競賽而拖垮大遼。

除此之外,遼國還經常派人越境,甚至故意挑起雙邊摩擦。

為的就是以攻為守,持續打擊宋軍計程車氣,防止大宋看出大遼的虛實。

因而,得知有宋軍小將竟敢驅逐一直在宋境取水的遼人,遼將頓時大怒,當即帶數十騎兵犯境。

眼見就要因為遼人取水的“小事”引發兩國之間的戰爭,巡邊宋軍將士嚇得直哆嗦,何灌卻毫無畏懼。

其人朝著遼人身側的山崖射箭,每射必中,其箭矢力道十足,不少箭頭竟然射到山石裡面去了。

憑著這手神乎其神的射術,震懾住了遼軍兵士。

他們是來耍威風打壓宋軍士氣的,可不是來送死的,宋將的膽量這麼大,射術這麼好,真要打起來,誰贏誰輸還真不知道。

遼騎逡巡不前好一會,只能悻悻離開。

自此之後,遼人再沒敢來宋境取水,何灌敢戰之名也漸漸傳遍河東。

其人後來積功至岷州知州,提舉熙河蘭湟路弓箭手。

宣和初,劉法輕敵冒進,在珠固峽遭夏軍重圍兵敗身死,致熙河湟廓路形勢大壞。

指揮此戰的夏國晉王李察哥乘勝出擊,兵圍大宋的重要戰略支點震武軍,熙帥劉仲武急忙遣何灌率軍救援。

但何灌尚未趕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