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八十八章 天命所歸趙老九

詔令送達蔡州後,汪伯彥便沒有向郭旭這樣嚴格落實。

而是命人召來治下的頭面人物,直接以朝廷要求清野相告。

眾大戶當很快領會了知州老爺的意思,主動獻納錢糧若干買平安。

回去後,又各自隨便防火燒掉幾片荒坡,便算應付過去了。

而汪伯彥則拿出大戶獻納的錢財一部分,用於犒賞麾下軍卒以結士心。

其人雖是文官,卻非常清楚亂世之中什麼才是保命的根本。

不僅在大戰開始後,以“準備勤王”之名牢牢抓住軍權,還眼觀六面耳聽八方,時刻注意周邊動態。

其中,就包括郾城縣流民裹挾康王趙構南下的訊息。

當晚在嘉應神祠外,因清野而失去家園的流民被王雲的官腔惹怒,情緒失控殺死其人,卻沒有就此造反。

殺死朝廷官員的罪名非同小可,稍稍冷靜下來的流民不得不面對如何善後的問題。

大宋畢竟是立國一百六十餘年的王朝,祖祖輩輩的教化下來,“天命歸趙氏”的觀念早就深入人心。

即使這幾年大宋接連吃了敗仗,國土越來越小,頹勢很明顯。

但同軍從沒有打到郾城縣,沒有強烈的對比,任憑朝廷忽悠的鄉野小民就算知道大宋確實不行了,也不可能知道這個不行的朝代什麼時候會被滅掉。

畢竟,祖祖輩輩都是這麼過來的,誰又能知道這樣的日子還能過多少代?

契丹人當年那麼兇,都打到了開德府,最後不還是與大宋和平相處了一百多年?

這些流民上半年沒有追隨撤退的同軍到大同,之前又眼睜睜地看著官府燒自己房子都不敢反抗,自然不可能在沒有徹底逼到絕境的情況下造反。

先是有人提議請趙構起兵,眾人響應康王勤王,如此既可以吃上皇糧避免餓死鄉野的命運,又能將功贖罪防止日後被朝廷追究。

當然,這其中還有一點不足為人道的小心思。

跟著身份尊崇的康王殿下起兵,普通人奔著不餓死的目標,領頭之人卻絕對少不了一個頭領之職。

若是混得好,什麼將軍、元帥也不是沒有可能。

富貴就在康王的身上,怎麼能放走?

可惜,趙構不願意起兵。

大宋還沒有滅亡,其人也沒有得到皇帝允許他勤王的詔令,他一個身份尷尬的親王就這樣起兵,與造反何異?

更何況,流民之前殺死王雲的狂暴景象還歷歷在目。

此刻起兵,背上亂臣賊子的罵名不說,還會被這些流民控制從此身不由己。

康王寧死不從,流民不敢對其用強,又擔心狠心如狼的知縣郭老爺派兵來剿殺自己這幫人,便裹挾著趙構繼續向南逃荒。

途中,因為有康王的名頭,流民越聚越多,訊息逐漸傳到了郾城知縣郭旭的耳中。

郭知縣卻沒有派兵來追流民,一則是城中兵馬本就不多,還不安穩;二則是這個莫名其妙出現在自己治下的康王身份存疑。

之前執行清野令已經將治下百姓給得罪老了,萬一流民故意設伏,用一個可救可不救的親王引縣兵出城,然後殺縣兵作亂,怎麼辦?

郭知縣沒有派兵來追,流民便裹挾著趙構一路向南,一直逃到了潁昌府、淮寧府和蔡州三地交界的苽陂鎮。

在這裡,他們發生了分歧。

有人主張繼續向南,到還有戰亂的蔡州碰碰運氣,等熬到了戰爭結束,再回到鄉中重建家園。

這個建議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對,因為上半年同軍就曾攻陷過蔡州,其處也不安全。

人生地不熟,還有隨時都會來的兵災,去了蔡州還不如呆在郾城老家更安全。

當然,這麼多人一直待在沒甚出產的苽陂鎮也不是辦法。

有人便建議乾脆向東去同軍佔領的淮寧府,投奔了大同,從此就再不用過提心吊膽的日子,還可以將大宋康王獻給同軍換富貴。

這個建議很誘人,也很危險。

同軍上半年打到臨安城下,卻又退了回去,連帶之前佔領的唐、蔡、汝三州和潁昌、淮寧兩府也還給了大宋。

誰敢肯定這次不會再來一次?

再說,康王一個人,最多再加一名護衛,能換幾個人的富貴?

憑什麼富貴給你,而不是我?

雙方誰也不能說服誰,便僵在了苽陂鎮。

流民本來就沒有什麼組織性,每日來了又走走了又來的都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