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零七章 同宋夏沒有演義

易榷場,扣押與大同有關聯的人員物資。

此舉既然是迎戰必備動作,也是為了進一步試探大同的反應。

其四,嘗試聯合新宋政權,夾擊同軍。

夏宋兩國爭戰百年,仇恨已深,但再深的仇恨也抵不上亡國之恨。

新宋就算不出兵援助夏國,也應該不會放棄同夏大戰的機會給大同製造麻煩。

其實,如果能請動金軍出兵,效果肯定更好。

可惜金國勢力退出燕西路後,就與夏國脫離了接觸,聯絡不上了。

等這一切動作相繼展開,時間已經悄然來到了正乾七年的五月份。

在此期間,同軍明顯加大了同夏邊境的巡邏力度,兩軍的斥候也爆發過多次小規模衝突。

但大同一直悶頭整頓國內,並沒有大舉動員出兵攻伐夏國。

結果便是大同不動,預先備戰的夏國卻先撐不住了。

原因很簡單:夏國實在是太窮困了。

其國的地理環境相當糟糕,境內高山和荒漠佔去了大半國土,僅剩的有限土地只能進行農牧結合的生產方式,且出產相當有限。

全民皆兵的體制在應對外敵時很有效,可一旦全民動員,生產效率將會銳減,消耗卻會急劇增加,兩相疊加之下,維持戰爭長久進行下去的錢糧便無以為繼。

夏國最初與趙宋的戰爭形態是主動出擊,主力攻城拔寨並尋機殲滅宋軍有生力量的同時,分出部分兵馬進行刮地皮式的“打草谷”。

只要能打破宋人的村寨,糧食、牛羊、農具,甚至人口,不管搶到什麼,對窮困的夏人來說,都是穩賺不賠的買賣。

趙宋王朝不堪其擾,只能出動大軍反擊夏人。

而夏軍則利用境內高山和荒漠等複雜地形,採取誘敵深入斷其糧道的戰術,屢屢挫敗了宋軍的進攻。

宋人被逼無奈之下,只能以授田免稅為條件大力招募弓手自守村寨,並發展步步為營的堡壘戰術,讓夏人啃不動、搶不著、崩掉牙,這才逐漸變守勢為攻勢。

夏國現在的困境是勞而無功消磨士氣,可要是冒險進攻又會打自己的臉,破壞掉之前樹立的“本分下國”的“受害者”形象。

當然,涉及國家生死存亡的大危險,臉面不值一提。

真正的原因其實是夏宋交戰百餘年,陝西六路中靠東的永興、鄜延、環慶三路寨堡防禦體系建成的時間最長,也最為完整,夏軍基本啃不動。

夏國近三十年內主動出擊趙宋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幾乎都發生在西面的秦鳳、涇原、熙河三路,而在東面則採取守勢。

大同帝國若是先拿下了到處都是漏洞的秦鳳三路,夏軍還可以趁同軍立足未穩時以攻為守死纏爛打。

偏偏同軍幾乎兵不血刃就接管了永興三路,使得延邊地區的寨堡儲存完整,夏軍就只能望“寨”興嘆了。

幸好李乾順備戰時就考慮過大同緩兵的可能性,並沒有進行全國範圍內的總動員,由此造成的損失尚在可承受範圍內。

同軍不主動出兵,李乾順索性暫時降低戰備等級,以待形勢變化。

如果,萬一,大同帝國出兵伐夏之前,同宋或者同金之間爆發了大戰,那夏國豈不是有了出兵夾擊同軍,或者乞求正乾皇帝寬恕的機會?

實際上,正乾皇帝在去年同意牛皋暫停進軍秦鳳的計劃時,就向全軍下達了準備對夏國用兵的動員令。

同夏兩國接壤的領土很多,從燕西路天德軍往南,經過河東諸州府,一直到環慶路環洲,長達近兩千裡的同夏邊境,處處都能成為大同攻擊夏國的出發地線。

但由於夏國境內的特殊地形和城市分佈,能成為主要攻擊方向的路線並不多。

其實,只要開啟兩國地圖,看看夏國境內何處的城寨堡壘更為密集,就知道夏人更擔心被突破的薄弱環節在哪裡了。

很明顯,可以作為大同討夏主要攻擊路線的地方,只能是剛剛取得的陝西三路。

而地域更加廣闊的河東和燕西兩路,就只能出偏師牽制夏軍的力量。

這也是夏國君臣認為大同不可能在秦鳳三路入手前滅亡夏國的原因之一。

畢竟,夏國雖窮,可也是有數千裡縱深,危急時能徵召數十萬大軍的頑強國家。

大同帝國若想滅掉夏國,最少也得投入十餘萬大軍正面作戰,而為了保障前線大軍所需軍糧的轉運民夫還將數倍於此。

以同軍的戰力,有這麼多的人力、物力,莫說拿下秦鳳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