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五十一章 人才是第一生產力

一朝之利,利在鹽鐵。

僅“利益”的角度還好說點,沒有鹽鐵產業,無非是少收點錢,反正收再多,都會被同舟社刮一層。

但從“利害”的角度講就不得了了,鹽鐵不僅是商品,還關係國計民生。

趙宋最重要的產業被同舟社掌控了命脈,說話自然沒有底氣。

趙佶才會不惜放棄其他利益,指示王黼一定要談妥鹽鐵交換協議。

其實,趙宋君臣想多了。

同舟社連野蠻的金人都能賣給鐵器甚至兵甲,徐澤自然不可能拒絕同胞們鹽鐵的生產生活需求,故意卡趙宋的脖子。

他們不知道的是,徐澤不僅會同意賣鐵,還會非常主動地賣。

徐澤如此做,當然不是見錢眼開,其人自有深入考慮。

任何產業要想快速健康發展,首先的前提是有繁榮穩定的市場。

歷史上的南宋丟了長江以北的所有大型鐵礦,不還是照樣批次打製極為耗鐵的步人甲?

不賣鐵給趙宋,逼得他們花大精力開發蜀地和江南山中的鐵礦,到頭來虧的還是同舟社自己。

所以,鐵不僅要賣,還要提高產量,以“友情價”多多地賣,如此才能不斷拓展市場,推進冶鐵業的良性發展。

鋼鐵是工業的骨骼,是重工業的基礎,也是國防和民生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

趙宋因為龐大的國防和生產需要,鋼鐵產業即便放在後世也值得誇耀,但離“工業的骨骼”的要求還相差甚遠。

一年幾百萬斤的課額聽起來很能糊弄人,可摺合成後世計量單位,也不過是萬噸級而已。

當然,鐵課不是鐵產量,實際產量要遠高於這個數字。

但再高也就幾倍而已,頂天了只有十餘萬噸。

這個產量遠超前朝,可仍然無法滿足龐大的國防和百姓生產生活所需,更無法滿足徐澤對未來國家建設的構想。

實際上,早在八年前,同舟社眾人還窩在梁山做漁盜時,徐澤就已經開始著手推進冶鐵技術發展。

這些年來,其人先後給湯隆、嚴四郎、陳淳、雷振等人安排了冶鐵技術課題。

只是這些人要麼懂一點理論卻沒有實務經驗,要麼純粹只懂技術不懂理論,更不懂管理,導致此事進展始終不快。

到目前為止,同舟社治下的各鐵務只在水力運用、批次化生產上取得了較大進步,其餘方面則多是挖掘現有技術,突破性的進展很少。

徐澤預感冶鐵業的技術積累已經到了某個臨界點,差的只是突破的契機。

但趙宋之前的發展一直是鋪攤子形式的簡單複製,甚至還是逐級保留關鍵技術的“多次閹割版本”複製,導致這個產業始終無法突破。

同舟社要發展鋼鐵業,當然不能再繼續重複這種低端運營模式。

徐澤需要一個實幹人才將政策、技術和管理統合起來,站在全域性的高度去總結、歸納、提高和推廣冶鐵技術和管理經驗,以促進這個產業早日迎來突破發展。

管勾信德府、磁州、相州三地鐵務的陳規,就是徐澤選中的實幹人才。

他這次出巡直奔信德府,就是為了考察陳規的工作進展情況。

天氣炎熱,為了出行方便,二人都沒有穿官袍,皆身著短衫頭戴草帽。

陳規陪著徐澤檢查了幾處冶鐵爐,熱出了一身汗。

出了鐵冶,徐澤帶陳規來到樹蔭下,跟隨親衛知道社首的習慣,已經放好了馬紮。

“元則上任這些時日,就改進冶鐵生產提高產量和質量,可有想法?”

到任信德府之前,社首曾找陳規談過,就加強冶務管理,提升鋼鐵產量質量上提了一些意見。

其人到任後,一刻不敢放鬆,除了本職知府業務,大半精力放在了冶務上。

陳規取下草帽,學著徐澤邊扇風邊講。

“暫時只有一些膚淺的認識。”

徐澤知道陳規不喜空談,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他說是“膚淺的認識”,應該是有一定的思考。

“講。”

“下官認為,信德府等三地產量雖大,但可提升的空間依然很大,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問題制約了冶鐵業的發展。”

“其一,官府定立的鐵課模式不合理,各監冶務場官吏的主要精力放在鐵課上,對具體生產關注很少,甚至有官員為了政績而竭澤而漁,逼迫冶戶多交鐵課。”

“冶戶為了完成課額,便會優先考慮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