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二十四章 千里送罵

“子能”是趙宋中書侍郎張邦昌的表字,其人曾多次出使聯絡徐澤,他在這個時候趕來燕京,自然是再次代表朝廷向徐澤傳旨的。

同舟社拿下燕京後,徐澤就立即派人前往東京向朝廷報捷。

但開封百姓都已經傳頌蕭近海的“燕山有道幾人行,但見遮天新雉鳴”《燕雲十六州行》,熱議新取得的白州、隰州等地的歷史沿革了。

趙宋君臣卻愣是裝聾作啞,遲遲不對北伐之事作出回應。

直到趙佶起用譚稹為河東路宣撫使,併成功“收復”朔州的訊息傳回東京,朝廷才匆匆派張邦昌啟行,前往燕京宣旨。

以徐澤的政治智慧,自然能看懂趙宋君臣究竟玩的啥名堂。

其人當初報捷,自然不是為了向朝廷討要什麼封賞。

簡單說,徐澤就是給趙宋朝廷一個定心丸,免得在同舟社北伐的關鍵時刻,這幫傢伙在後面瞎扯蛋。

沒想到趙宋君臣卻看不清形勢,還真把自己當回事了,居然就此拿捏起架子來。

如今,北伐告一段落,同舟社即將建國,諸事繁忙,徐澤更沒心思陪這幫自欺欺人的政治小丑玩。

所以,徐澤便將傳旨的張邦昌直接晾到一邊。

“慌啥?讓他接著等。”

宗澤其實也不怎麼關心朝廷來使之事,社首既然發了話,他也就不再糾纏,轉而詢問另一件事。

“社首,眾官勸進一事,是不是要給個回應了?”

這段時間,自遼東巡撫龔孝序和第三軍軍正李逵一文一武率先上表勸進後,同舟社治下文武開始爭相上表,徐澤都選擇“留中”處理。

勸進一詞,本意是勸勉、促進,諸如“上下同心,勸進農業”“砥礪藩屏,勸進忠信”,偶爾也用在勸人喝酒吃藥上,趙宋皇帝閱兵便要賞管軍三盞勸進酒。

可這個詞一旦出現在政治語境裡,氣氛立刻嚴肅無比,往往預示著皇權更迭。

其實,勸進一事說起來也不復雜,無非就是賢臣上表,論證新政權建立新帝登基的舉動多麼順天應人,敦促王者儘快踐祚,帶領整個天下奔大同之類。

通常情況下,被勸進者要反覆辭讓,表示謙遜不受,賢臣們則要反覆堅持勸進,來回三次,走完這個流程,就可以正式建國稱帝了。

同舟社雖然孕育於趙宋之內,卻是白手起家,從一開始就自成一體。

而且,一直致力於民生,穩天下而非亂天下,行得穩站得正;

現在,又以一已之力滅掉了趙宋的頭號強敵大遼,恢復燕雲之地,洗刷宋人百年恥辱。

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同舟社建國都挑不出毛病,本不需要再勸進,徐澤也不喜歡玩這套反覆繁瑣的把戲。

依其人的本性,直接舉行一個儀式,宣佈建國就完了。

但建國稱帝是關乎千秋萬代的大事,必須非常嚴肅,不能搞得太野雞。

至少,要讓治下的官員和百姓覺得非常嚴肅才行。

其實,自之罘灣大改組,成立軍政分離的部曹制後,同舟社就已經能夠行事國家政權的絕大部分功能了。

但名不正則言不順,名至方能實歸。

很多百姓受限於見識和閱歷,還不能準確理解趙宋朝廷和同舟社的微妙關係,更無法理解趙官家和徐社首的誰“管”誰。

各地的官員需要建立正規的國家,以提供更多的晉升空間;而總部各部、曹首也想將自己不倫不類的職務換成更能光宗耀祖的三公九卿。

勸社首登基,無疑是風險很小回報極高的政治投機,對同舟社的各級官員來說,絕對是當前的頭號大事。

移風易俗非一日之功,即便掌握著超前知識的穿越者,也不能過於標新立異。

只有先尊重時俗,融入時俗,才能逐步影響並改變時俗。

“嗯。”

徐澤點點頭,算是回應了宗澤的話。

走流程就走流程吧,治下官員多寫幾遍勸進表也費不了多少時間。

同舟社無論何時建國,該進行的社會改革都要穩步推進,不能停頓,只待內外部條件成熟,就要分步驟實施。

“由你牽頭,對我們即將建國的國號、年號、國都、政體等相關事項進行討論,就半個月內吧,至少拿三個方案給我。”

同舟社社務部之下,暫時還沒有設定“禮曹”,所以這事只能由宗澤這個長史親自牽頭了。

對此,幹勁十足的宗長史自不會有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