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二十三章 開國氣象

日月如梭,光陰似箭。

忙忙碌碌中,時間之輪快速轉動到了宣和四年的五月底。

徐澤率同軍接管燕京已經近兩個月,同舟社總部也遷到燕京城中有一段時間了。

以玉河渡之戰民軍戰俘挑選人員為主的共建會骨幹透過了短期培訓,迅速將同舟社的基層組織鋪遍整個南京道。

有了直達基層的組織,同舟社民籍清查和土地丈量工作得以快速展開。

因戰爭而拋荒的無主之地,三年內暫時以合作農莊的形式,交由各地共建會經營。

這些土地上的產出只上交兩成,其餘全部作為共建會的執行基金,但要建立專門的臺賬,以備日後核查。

土地改革還沒有展開,同舟社並沒有宣佈戰後免稅,卻在保留原本遼國低稅率的基礎上,明文廢除了不少大遼朝廷遺留的禁令。

其中就包括易影響大規模騎兵運動,而限制種植占城稻的政策。

析津府東南一帶,水網縱橫,原本無法種植粟、麥而不得不拋荒的大量低窪水澆地,盡皆在農曹的指導下改種了占城稻。

本地回遷的人口有限,京東、河北北上意欲北上的百姓還沒有到位,戰後遼地人口銳減的現狀還沒有緩解。

但可以預料,燕京地區今年的糧食生產肯定會在原有基礎上有增長。

燕京城由社首徐澤親自坐鎮,更是早就安定下來。

包括受改造官員在內的絕大部分人,基本適應了同舟社全新的治理模式。

還有少量表積極的前遼國官員提前結束刑期,又主動投身戰後重建家園的工作中。

相比起已經走上正軌並欣欣向榮的燕京地區,平州、蔚州、檀州、景州、遷州、白州等處於戰區邊緣的州縣,暫時還不能解除軍管。

這些地區的生產肯定會受到影響,但經歷了長期的戰亂,遼地人心思定。

在見識了同舟社以民生福祉為目標的治理模式,絕大部分百姓已經安定下來,發自內心的認同新官府的統治,再出現反覆的可能性不大了。

順便說一下。

白州並不是同軍這段時間新徵服的土地,就是大同府以東的永寧、長青、順聖、天成、懷安五縣,徐澤將其統合為一個完整的行政機構,治所設在天成縣。

取名白州,是為白登山以東之州的意思。

但金國西經留守完顏宗翰卻堅持認為同舟社擅自割裂大同府,並將之命名為“白州”的行為極為不妥。

只不過其人卻沒有向前去通報情況的同軍使者馬麟提出嚴正交涉,反而上書自己的皇帝告同舟社的黑狀。

當然,就算完顏宗翰向同舟社提出抗議,徐澤也會予以無視——同舟社的內政大事,哪裡輪到你一個金軍副都統指手畫腳!

而在南京道以外,按照社首“能夠防住炮擊”要求重建的居庸關,剛剛打完地基,還需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完工。

但應急的城寨已經建成,通往奉聖州的關溝道路更是早已疏通。

奉聖州遼軍在張清拿下可汗州的第三天,集結兵力近六千,組織了一次反撲。

戰鬥持續了三天,張清先依城防守,待遼軍攻勢受阻士氣低迷時,打了一個漂亮的反擊,並順勢拿下儒州縉山縣。

西面的大同府懷安縣這時已被牛皋拿下,奉聖州東、南、西三面受敵,又在可汗州被張清打散了士氣,再不敢來找同軍的晦氣。

隨後,武松率部進入奉聖州,大軍分兵兩路,開始攻城略地。

武松親率主力,向西攻破礬山縣,再轉向北,連破永興縣和文德縣。

張清率偏師出儒州,由東線向北,攻略望雲和龍門兩縣。

西線武松部雖連破三城,但僅有奉聖州治所——相傳黃帝、蚩尤大戰過的永興縣有過一次較為激烈的戰鬥,守軍堅守了兩天才投降。

退守文德縣的遼軍在同軍將士抵達城下後,有四百餘人不願投降,逃出城後,一路向北,經斷雲嶺、野狐嶺翻過長城,逃入草原。

武松只是派了兩個營的兵馬尾隨其出境,並沒有對其趕盡殺絕。

這兩營兵馬的主要任務,其實是接管桃山、野狐嶺兩個長城要點,

而東線,張清拿下望雲縣後,卻受阻於龍門縣近半個月。

龍門縣有龍門山,其山兩邊石壁對峙,高數百尺,望之若門,因此而得名。

另有經天嶺發源的白嶼河流經龍門山兩壁,這條季節性的河流流量變化極大,當地人傳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