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三十七章 授田與均稅

訂閱說明:政權建設確實比打仗枯燥,不喜勿訂。

實話說,寫這些東西遠比打打殺殺的情節要費神得多,同樣的時間至少可以碼三倍的打仗章節,而且很多書友還不買賬,純粹是吃力不討好。

但不這樣寫,反而顯得前後風格不一,我會盡量壓縮章節,請大家多包含。

……

第二條政令為“授田令”。

遼國故地人口稀少,土地並不算稀缺資源,但適於耕作的良田依然是緊俏貨。

特別是從河北、京東遷移過來的大族,對土地的渴求更加執著。

這些大族有錢又有人,肥田要,薄地也要,甚至種不了莊稼的荒灘還想要。

徐澤當然不能任由這些人隨便圈地,放任不管的話,要不了幾十年,燕雲地區就會變成第二個江南——土地高度集中,百姓生計困難。

原則上,大同王朝治下,所有成批遷出的大族,其土地全部收歸國有。

到遷入地後,再由官府根據其上交的土地數質量,按照一定比率統一分配田面。

原本擁有田底和田面的土地換成了只有田面的土地,這些人會不會不樂意?

當然有人不樂意。

任何政策的制定都不可能討好所有人,這是必然的。

但更多的人根本就不會考慮這個問題。

對眼光長遠的大族來說,土地不僅是財富,更是能衍生其他社會價值的重要資源。

洪澇頻發的河北和天子腳下的燕京相比,哪裡的土地附帶價值更大,還用問麼?

不過,徐澤並不怎麼關心這些人究竟樂不樂意。

本次授田的主體本來就不是這些外地遷徙過來的大族,而是本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之上,剛剛被解放的奴籍人和失地少地的自由民。

透過滅國戰爭的暴力手段,大同王朝接手了遼國巨量的皇產、寺產、罰沒產和無主之地,徐澤將之全部轉為官田,為授田創造了必要條件。

戶部、農部之前就已經清查了現有人口和田地保有量,測算授田標準,制定相應計劃,為授田提供了可操作的政策。

而各地共建會鋪開並有序運轉,才為田地真正分配到戶提供了可能

大同政權一脈相承,授田同樣是只授田面,田底是不可能分配的。

所以,徐澤並沒有欺負這些遷徙的大族,所有人都一視同仁。

朝廷掌握在手中的官田數量巨大,徐澤卻只放出了一部分。

人力有窮盡,農夫就算再勤勞,但能夠耕種的田畝數終究有極限。

授給百姓的田地並不是越多越好,超過了百姓能力所及,畝產就會急劇下降。

所以,即使手中掌握著大量的官田,徐澤也沒沒有全部放出。

隨著大同王朝不斷擴張,表現出越來越明顯的併吞天下之勢,肯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湧入燕京地區和其他新收復之地。

朝廷的政策必須要考慮長遠,提前為這部分人留足置產的田地。

實際上,即使不考慮開疆拓土,朝廷每年透過墾荒、絕戶田和罰沒田等手段,也能獲得大量的官田。

總體上,授田和增加的官田是可以保持一個動態平衡狀態的。

但隨著王朝統治持續,各種行政問題會逐漸積累。

若是沒有大魄力硬手腕的統治者推行改革,王朝的行政運轉效率會逐漸下降。

透過各種途徑增加的官田也會隨之逐漸減少,授田令絕不可能一直維持數百年。

這是必然的規律,徐澤也沒報不切實際的幻想。

他只要儘量延長授田令的時間,保持一定時間段的動態平衡,直到大同王朝的技術革新迎來突破,並開啟大航海就行。

暫時沒有授出的官田,也不會白白拋荒。

零散各地的,委託基層共建會經營;

整片集中的,則轉為皇莊,由皇家事務司管理。

遼地農業生產技術相對落後,甚至還有不少百姓不懂耕作技巧,剛剛解放的奴籍人也缺乏牛、犁等生產資料,諸如這些問題,都使得授田之後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當然,以大同如今的體量和行政管理經驗,這些事徐澤這個皇帝需要關注,卻也僅僅是關注而已。

戶部、農部、州縣官員和基層共建會組織自會努力做好分內事,皇帝的任務則是制定和狠抓相應的政策落實,讓自己的帝國逐漸走上正軌,使官民各安其職。

第三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