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零五章 一代傳奇

其三,甄別和整編俘虜。

玉河渡之戰,同軍大勝,抓獲了四萬多俘虜。

中間大部分是燕京各業百姓,關久了不利於城中人心穩定,但也不能倉促放回去,必須先加以甄別和教育。

這項工作實際是和戶籍清查同步展開的,將這四萬多俘虜甄別清楚了,城中的戶籍也能清理出個七七八八。

同軍從成立至今,多次教育轉化俘虜,經驗非常豐富。

俘虜們先是在玉河渡一戰被徹底打服,心中對同軍有了敬畏,加之遼國已亡,大部分人也就絕了反抗的心思。

戰後,剛剛放下刀槍的同軍將士又拿起手術刀救治遼軍傷員的行為,則讓俘虜們在敬畏之外,多了一份感激。

而簡單編營,將軍官和普通俘虜分開後收容後,勝利者居然不打不罵,還發下糧食,讓老實幹活的俘虜吃飽飯,就更是超越了此時的戰爭常識。

再之後,以遼東籍同軍將士現身說法開局的訴苦大會,就讓受盡了苦難的遼人開啟了心扉,徹底意識到同舟社的不同來。

相對於戶籍清查的進展緩慢,俘虜的教育轉化就要快得多。

這個時代的百姓確實樸實好忽悠,但他們也有自己的辨別是非的標準。

僅僅三天時間過去,民軍俘虜們就對征服者有了全新的認識。

外來征服者和原本統治者誰更把自己當人,自己原本遭受的苦難究竟來自哪裡,跟著誰才能有尊嚴的活下去等等問題,在俘虜們進行對比後,答案已經很明顯了。

當同軍宣佈由家人認領就可以直接回家時,能回家的俘虜反而不急著走了。

一些膽大者詢問監管的同軍將士,能不能繼續留在俘虜營做事。

當然不能想留就留,既然是被迫從軍的無辜百姓,長期關在俘虜營裡像什麼話?

但同舟社很快就會招募工匠修築道路、水利設施和改建燕京城,有的是做事的機會,別光顧著自己吃飽飯,趕緊回家動員你們的家人一起來吃飽飯吧。

戰後的燕京相當詭異,最積極擁護同舟社政策調整的,不是“心念中原”的詩書大族,反而是之前拿起刀槍跟同軍血拼過的民軍。

尤其是在戰鬥中被同軍擊傷,戰後又被敵人救活者,更是狂熱。

這些人不僅做事賣力,還有不少人逢人就講征服者的仁義。

遇到有人質疑,講急了,就拉開衣服露出自己縫針的傷口,彷彿這些不是傷口,而是征服者送給他們的榮譽印記。

更多的人則是關起門來,跟自己的家人大談遼東在同舟社的治理下如何富足,彷彿他們真去過遼東見識過一樣。

其實,也不用他們去講遼東那麼遙遠的事,身邊就有現成的例子——時遷。

時師正當年也算是燕京城中的風雲人物,儘管真正知道認識他的人不多,但其傳奇故事卻還在流傳。

沒想到其人銷聲匿跡多年後衣錦還鄉,居然混成了同軍中的高階軍官,還負責燕京城防務。

當年“玉帶被盜案”中出賣過時遷的街坊已經死在了幾年前的混亂中,就算沒死,如今的時師正也不會和這人一般見識。

若不是因為這件事而逃離燕京,他哪能有日後的際遇?

其人的經歷已經足以激勵很多百姓投身同舟社,更別說被釋放的俘虜們信誓旦旦地吹噓自己在同軍中的各種見聞了。

因此,相對而言,同舟社即將在燕京開始的社會改革,阻力會小很多。

當然,同軍並不是救苦救難的菩薩,而是覆滅遼國社稷的外來侵略者,且遼國實際上還沒有真正滅亡,徐澤自不會自大到把所有的俘虜就這麼放歸回去。

首批放回俘虜是經過甄別,又有家人牽盼的百姓。

而沒有家人的單身漢、不在民籍的僧侶、流落燕京的外地人、原本在籍的遼兵等身份者,暫時都不會被釋放。

經過仔細甄別之後,其中的一部分會被嚴加整訓,然後補入到此戰中消耗的各師營之中。

得知同軍願意吸收俘虜為軍,一日時間內,就有一千三百多契丹和奚人兵卒積極表示願意為新政權效力。

這些人除了過慣刀口舔血的生活,故國已亡,離開了軍隊,生活沒有保障外,也的確是有幾分真心要加入同軍。

畢竟,作為被征服的異族,在見識了同軍的強大,又得知自己在城中的家人並沒有受到任何虐待後,生出投靠強者的想法,是很正常的。

一直缺戰馬又缺合格騎兵的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