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十一章 遼國政治大不同

活動,即所謂的“春水秋山,消夏坐冬”,合稱“四時捺缽”。

帝王巡遊在大宋雖少見,但史書上的記載卻不少,最出名的就有秦始皇、隋煬帝這兩個在史書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二位。

普通人也講究個“窮家富路”,富有四海的皇帝出巡就更不簡單,百官隨行、千軍護衛,巡遊途經的地方,無論道路、治安,還是生活供給都要承受極大的壓力,極為損耗國力。

以秦、隋兩朝之強,也經不起這樣地連番折騰,甚至某種意義上,兩個強大王朝的覆滅,也與這兩個皇帝的頻繁巡遊有一定的關係。

扮作車伕的王汰豎起耳朵,吳用、王倫兩人也打馬跟了上來,自燕京城聽說了遼國眾多傳聞後,這幾人就對捺缽制度產生了極濃厚的興趣。

受儒家傳統影響很深的幾人,都無法理解這種皇帝常年巡遊,耗損國力的制度,為何能在相對貧窮落後的遼國堅持百餘年,且國家沒破產,臣民還對此習以為常。

這完全超越了幾人的認知範圍,為此,三人還討論了好幾次,終無結果。

徐澤倒是知道一些後世關於秦始皇巡遊的真正目的和功績的論點,但對捺缽制度確實不瞭解,所以每次都只是默默傾聽。

耶律大石見幾人興趣甚濃,反問道:“三位夫子熟讀史書,可想過周武代商,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秦合諸侯,廢封建,置郡縣;漢繼秦業,為何又逆潮流,再封諸侯?”

王倫道:“秦統天下,多得益於其國內無層層封建,收舉國之力。漢高分封,乃是吸取秦朝過猶不及之教訓,郡國並行,慢慢化解六國遺風。”

聞煥章道:“漢高起於寒微,皇族勢弱,功臣百戰而存,功高震主,漢高年邁,為子孫計,分封實是為了守內虛外,相互制衡。”

吳用在想耶律大石的本意,晚了片刻,道:“秦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其國上下早已習慣郡縣制度,推廣天下,既是慣性使然,也有人才保證;秦末人口銳減,漢高再定天下的時間太短,帳下人才雖多,但各有抱負,真要治理全國郡縣卻不足。所以,才有大風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之盼。”

“三位夫子大才,大石佩服!”

徐澤沒有參與討論,他的注意力全放在耶律大石身上,這人彷彿自帶魅力光環,極具親和力,舉手投足都能吸引他人關注。

徐澤自認不是天降英傑,要學習的地方太多,尤其是這種能夠快速拉近與陌生人關係的技巧,簡直是勢力領袖必備。

耶律大石對徐澤還以微笑,接著說:“我朝起於部族,兵民合一,遊牧既是傳統,也是國力長盛不衰的保證。捺缽名為巡遊,實是傳承先祖遊牧遺風。”

“我朝疆域廣闊,域內部族眾多,遊牧、漁獵、耕種之民生活差別極大,風俗迥異。若只守一地,循一法,根本無法管控全域性,國朝之初,捺缽未定,就常有動盪。”

“捺缽雖需國族內外臣僚、南北院主要官員從行,然路線相對固定,一應供給從簡,低階官吏還要自己管照牛馬,是以所費甚少。”

畢竟是分屬兩國,耶律大石的講解極為簡略,只是簡單講了花費少的原因,卻沒有講其執行機制,幾人仍是滿腹疑惑。

聞煥章問:“捺缽四時不停,又需眾臣僚隨行,豈不就是朝廷本身?”

“然!”

“朝廷常年巡遊,那國之大事如何能及時有效處理?”

“中京有漢宰相以下的南面官員留守,負責行遣漢人一切公事,其餘各部內部事務,向來都是其部首領自決。”

“春山、秋水,各部首領必須參加,伴隨聖駕,聆聽聖音,部族之間若有紛爭或各部難決之事,亦可上報朝廷處理。消夏、坐冬,召開召集北南臣僚會議,處理包含部族和漢人之事在內的所有政務。”

徐澤差不多聽懂了,這不就是“送服務下基層”麼?

以此時的生產力和管理水平,人口集中的城市還好,邊遠部族只能採用羈縻政策。

這些生番蠻夷大多生活艱辛,部民除了爛命一條,別無長物,只能為朝廷服血稅,除了響應戰時徵召外,官府基本無法有效管理這些人,甚至於派人巡查他們都是浪費糧食。

只是,與宋朝對羈糜部族基本放任不管不同,遼國兵員的主體是部民,對這些悍不畏死的邊遠部族就不能不重視。

由此,每年春秋捺缽,各部首領陪皇帝釣釣魚、打打獵,一起吃頓頭魚宴和烤羊腿,既能集中處理各部事務,還可聯絡感情,甚至透過部族首領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