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前�ㄒ約叭酥�希�約叭酥�祝�5�牽��約旱那茲擻氚�鶉說那茲耍�遣灰謊�摹0�耍�氚�錚�膊灰謊�C獻鈾擔��傭雜諭蛭錚�蛭��遣皇僑耍�恍枰��В�恍枰�實攏ň�又�諼鏌玻����ト剩�6雜諉裰冢�恍枰�實攏�恍枰�裝�ㄓ諉瘢�手��デ祝�G裝��殼茲耍��沂紫仁歉改福�礎八�住薄U餼徒小扒濁錐�拭瘢�拭穸��鎩保ā睹獻印ぞ⌒納稀罰�T謖飫錚��怯械燃丁⒂脅畋鸕摹T角捉�模��迷繳睢⒃蕉啵輝絞鞘柙叮�虯�迷角場⒃繳佟U餼徒小鞍�脅畹取保�庖簿褪恰叭拾�薄�

儒墨兩家的根本分歧便正在這裡。儒家主張有差等的仁愛,墨家主張無差別的兼愛。那麼,是儒家的仁愛好呢,還是墨家的兼愛好?

當然是兼愛好。人人平等,四海一家,天下大同,所有人都得到同樣的愛,所有人也都同樣愛別人。沒有矛盾,沒有怨恨,沒有戰爭,大家都相親相愛,團結互助,親如兄弟,這不正是全人類的共同追求嗎?從席勒、貝多芬的《歡樂頌》,到我們中國的《讓世界充滿愛》,這不正是全世界藝術家歌唱了幾百年的理想嗎?同樣的感受給了我們同樣的渴望,同樣的歡樂給了我們同一首歌。我們需要墨子這《同一首歌》。

但是,事物往往同時有正反兩面。正因為墨家的理想太美好了,我們反倒不能不多一個心眼:這麼好的事,可能嗎?

儒家認為不可能。《孟子·滕文公上》記錄了孟子與墨家信徒夷之的一次沒有見面的辯論。這位墨家信徒說,你們儒家不是一再講,古代的聖人愛護民眾就像愛護嬰兒嗎?可見“愛無差等”(因為嬰兒都一樣)。孟子說,嬰兒在地上爬,就要掉到井裡面去了,這不是嬰兒的錯誤(赤子匍匐將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一個嬰兒眼看就要掉進井裡,任何人都會上前去救。這個時候,處於危險之中的嬰兒是誰家的孩子,已經不重要了。只要是人,就不會見死不救。救這個嬰兒,不是因為“兼愛”,而是出於“天性”,這就是人人都有的“惻隱之心”。天性是道德的基礎,它比禮儀更重要。比方說,禮儀規定“男女授受不親”。但是,如果嫂子掉進水裡了,還不趕快拉一把,那就是畜生(嫂溺不援,是豺狼也)。因此,只要是人,都會去救,與性別沒關係,與親疏也沒關係(《孟子·離婁上》)。這也不是什麼“兼愛”。比方說,你能夠因為救了嫂子,就說愛嫂子和愛老婆一樣嗎?

五 三大分歧(2)

因此孟子認為,墨家的兼愛是十分可笑的,也是沒人相信的。他說,墨家的那位信徒(夷之)當真相信愛鄰居的孩子,能夠和愛哥哥的孩子一樣嗎(《孟子·滕文公上》)?當然不會。這不需要討論,每個人自己的經驗就可以證明。愛自己的孩子,總比愛兄弟的孩子要多一些;愛兄弟的孩子,也總是比愛鄰居的孩子要多一些。這是常理,也是常情、常識。

這樣看來,孟子的觀點是對的。因為講倫理道德,不能不講人之常情。道德是什麼?是人與人之間行為的規範。這種規範,如果不建立在人性的基礎上,如果不講常理、常情、常識,就沒有基礎,不能實行,甚至會成為“偽善”。偽善非善。因此,儒家從人皆有之的“親親之愛”出發,來建立他們的道德主張(仁愛),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的。這一輪辯論,孟子贏了,加十分。

但是,前面說過,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道德問題也一樣。孟子抓住了可能性,有他的道理,卻並不等於墨子就沒道理。為什麼呢?因為道德不但要講可能性,還要講超越性。也就是說,不可能不等於不應該。而且,道德之所以是道德,就在於不是可能,而是應該。如果只講可能,不講應該,就沒有道德不道德的問題了。比方說,眼前有飯菜,大家肚子又餓,要大家吃,做得到嗎?當然做得到,就連阿貓阿狗都做得到。那麼,吃了這些飯,就道德了嗎?顯然談不上。既談不上道德,也談不上不道德。可見道德不能只問“做不做得到”,還得問“應該不應該”。比方說,這些飯是不是不義之財,是不是嗟來之食。如果是,就算再餓,也不吃,這才是道德。也就是說,道德必須具有超越性。

墨子的思路大約就是這樣。在墨子看來,親愛自己的親人,這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因此這不是“道德”,而是“本能”。所以,講道德,不能只講“親親”。恰恰相反,只有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界限,超越了人人都能做到的“親親之愛”,實現普天之下人人平等的“博大之愛”──兼愛,才真正達到了道德的境界。因為只有兼愛,才體現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