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百零七章 奇襲韓信嶺(一)

自打拿下了河東城之後,兩路帝國大軍可謂是進軍神速,所過處,無不望風而降,左路李靖所部也就罷了,到底還打了幾場烈度不高的攻城戰,至於張君武的主力大軍麼,則根本不曾遇到過絲毫的阻力,往往都是大軍一至,各城便立馬舉白旗歸順,一路行軍而去,一路收降各城,甚至連重鎮臨汾都不曾遇到過抵抗,這簡直不像是在打仗,而是去郊遊來著。

一路勢如破竹顯然是好事一樁,若是換了個人,只怕早就驕橫得不行了去,然則張君武不單沒興奮過度,反倒是警醒無比,沒旁的,十天下來,雖連下二十餘城,可細算真正歸降的李家軍將士麼,卻只有可憐兮兮的一萬之數,換而言之,每座城裡最多也就五百老弱病殘而已,這顯然不對味,毫無疑問,各城的精銳之軍早就已被負責臨汾盆地防務的姜寶誼抽調走了,如此一來,問題就冒出來了——姜寶誼將各處的兵都調哪去了?答案顯然只有一個,那便是汾河谷道!

汾河谷道,連線太原盆地與臨汾盆地之間的交通要道,為呂梁山與太行山之間的一道狹窄縫隙,因汾河從中央流過,故而得名汾河谷道,地勢狹長,近百里之隘口最寬處不過二十里,至於最窄處麼,只有百步之寬,兩面皆是高山,峭壁千仞,下是幽谷湍流,浪高水急,從霍邑到靈石,一路險阻不少,素有"秦晉要道,川陝通衢"之稱。

汾河谷道險要如此,無疑是易守難攻之地,一頭一尾的霍邑以及靈石,都非旦夕可下之所在,倘若帝國大軍不能快速攻破汾河谷道的話,李唐也就有了喘息之機,無論是調集河南之兵前來,還是從突厥汗國求得救兵,於帝國來說,顯然都極為的不利,更別說帝國主力若是在霍邑久攻不下,那就有可能會被李家軍順汾河而下的部隊襲擾後方,顧此失彼之下,難免師老兵疲,待得李家軍主力一至,怕是要想順利撤回關中都難,倘若主力喪於臨汾盆地,原本蒸蒸日上的帝國也就該走向末路了的,很顯然,擺在張君武面前的就只有一條路——以最快速度拿下汾河谷道,首當其衝的又屬霍邑城!

霍邑城位處汾河谷道之內,臨河靠山,正面強攻難以遂下,尤其是姜寶誼並非無能之輩,在其鐵心打算死守的情況下,要想調其出城,幾乎沒半點的可能性,更為麻煩的是其麾下兵力不少,足有五萬之數,縱使華軍強行攻破了霍邑城防,姜寶誼也可率部後撤,步步為營,利用穀道狹窄之地利優勢,節節抵抗,只要其本人不犯錯,華軍基本上沒有速勝之可能,這等情形,在出徵前,張君武雖是有所預料,但卻沒想到姜寶誼竟會如此果決地放棄了整個臨汾盆地,集結主力重兵屯於霍邑城,更令張君武有些措手不及的是姜寶誼在收攏兵力的同時,幾乎將全臨汾盆地今夏的收成都強行收刮一空,以致於華軍每收復一城,都不得不從本就有些吃緊的軍糧中擠出一大部分以安民心,這無疑令後勤供應雪上加霜,為縮短大軍的供應線以及防備李家軍可能之襲擊,張君武不得不將主力大軍屯於臨汾,只著李靖率左路軍近八萬兵馬先行趕往霍邑。

瑞明二年七月初七,李靖率部進抵洪洞,縣令梁千里率城中百姓出城請降,李靖許之,留三千兵馬駐紮城中,以掩護大軍後路,自率七萬五千大軍繼續逆汾河而上,於七月十一日午時三刻進抵霍邑城下,姜寶誼果然不戰,謹守城池不出,任由李靖所部於城外三里處的陳莊安營紮寨。

“咚、咚咚、咚咚……”

戌時正牌,天已擦黑,一通子緊張的忙碌下來,大營總算是搭建好了,就在眾將士們方才剛喘上口大氣,準備生火造飯之際,卻聽中軍大帳處突然響起了一陣緊似一陣的鼓聲,各軍將領們自是不敢有絲毫的遷延,紛紛丟下手中的活計,匆匆便往中軍大帳處趕了去。

“末將等參見大將軍!”

三通鼓畢,諸將們皆已到齊了,在大帳外按品階高下列好了隊,由著中軍官點完了名之後,方才齊齊行進了大帳之中,一見到面色肅然地高坐在上首文案後頭的李靖,自是都不敢有絲毫的遲疑,齊齊躬身見了禮。

“免了!”

漠然環視了下賬下諸將之後,李靖方才虛抬了下手,語調淡然地開了口。

“謝大將軍隆恩!”

諸將們對此番突如其來的召集明顯都有著濃濃的不解,於行禮間,也自沒少去偷眼打量李靖的臉色,奈何李靖城府深似海,眾將們根本不得其要,只能是齊齊謝了恩,各自退到一旁去了。

“諸公,陛下有旨,著我部半個月之內打通汾河谷道,如今賊軍固守不出,妄圖憑險抗拒我軍,現已查明,敵姜寶誼所部約四萬五千兵馬,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