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凱爾採訪他之前,羅傑從未聽說過“大蕭條”這樣一個詞彙。他告訴採訪者,他的父母和他周圍的人在提到人們稱之為“大蕭條”的那段歲月時,所用的詞彙都是“艱難時世”(hard times),直到研究者採訪他的時候,他們依然是這樣稱呼那段時光。這個例子告訴人們,同樣是這樣一場大蕭條,在宏觀的視野和微觀的視野中,就社會的整體經歷和就個人的個體經歷而言,可能會有著相當大的差異。
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之後,人們出版了許多以個人的親身經歷撰寫的對大蕭條的感受,這些個人性的經歷和感受與冷冰冰的宏觀數字相比,展現出的是歷史的不同層面,也使得我們有機會認識大蕭條的另一副面孔。這當中有在大蕭條初期擔任美國總統的胡佛。《胡佛*》的第3卷題目就是《大蕭條:1929~1941》。在史學界,有美國米爾薩普斯學院的歷史學教授麥克艾文的《大蕭條:1929~1941年的美國》和《大蕭條與新政:歷史紀實》兩書。在社會學界則有埃爾德的名著《大蕭條的孩子們》。埃爾德用大量的個案和資料,證明了歷史變遷對個人發展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只體現在個人的某個發展階段,而是貫穿其整個生命歷程。在《大蕭條的孩子們》中,埃爾德以1920~1921年出生組為跟蹤研究物件,對大蕭條經歷對這些研究物件生命歷程各方面的影響進行了長期的縱貫研究。埃爾德認為,大蕭條不僅影響到研究物件幼年時的生活環境,而且對其成年後的工作生活、成人經歷、職業生涯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這種影響甚至波及研究物件的後代,並在某種程度上構築了“二戰”後美國人民的國民性格。而在這些紀實性的作品中,尤其值得推崇的是威廉·曼徹斯特的《光榮與夢想》。記得在大學讀書時我就曾被這本書吸引,而在今天重讀這本書,又自有一種不同的感受。《光榮與夢想》被稱為一部“美國斷代史”,它勾畫了從1932年羅斯福總統上臺,到1972年尼克松總統任期內發生水門事件40年間美國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生活的全景。它描寫的是歷史性的大事件,但其著筆之處卻細緻入微。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七 最重要的機遇是實現社會變革(3)
當人們使用大蕭條這樣的詞彙的時候,腦子裡浮現的一定是一幅晦暗的圖景。當時一位替《星期六晚郵報》寫文章的人問大經濟學家凱恩斯,歷史上有過類似大蕭條這樣的事情沒有?他回答說:“有的,那叫黑暗時代,前後共400年。”但實際上這個形象並不全面。實際上,在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發生前的美國乃至西方世界,經歷了一個時間相當長的經濟繁榮時期,20年代甚至可以被稱為“黃金十年”。以美國為例,1922~1929年,平均年GNP增長率高達5�5%,失業率從“二戰”前的11%下降至20世紀20年代後期的3�5%。19世紀末發電機、電話和汽車等生產技術,在大蕭條發生之前已經得到廣泛應用,從而推動了經濟的迅速發展。而收音機作為當時的一項重要耐用消費品,也已經成為一個規模可觀的行業。到了1929年,1000多萬個家庭每家至少擁有一臺收音機。“消費者購買越來越多的新車,而且他們開始空前地使用電話。”房地產的價格在迅猛上升,股市經歷了一個10年的大牛市,1926年3月到1929年10月間,每股收益率上升了2�2倍。1929年3月卸任的柯立芝總統就曾公開宣佈:“股票在目前的價位上還是比較便宜的。”可以說,那個時候的美國到處是一片繁榮的景象。1928年,赫伯特·胡佛在他的總統競選演說中自信地宣稱:“我們美國即將在征服貧困的鬥爭中取得最後勝利,比歷史上任何國家更偉大的勝利。不遠的將來,在上帝的幫助下,貧困將在我國消失。”
然而,危機以極其突然的方式到來了。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股市開盤後,股指循著前一天的走勢,溫和地上漲著,只是成交量明顯地放大。到了大約11點的時候,股指才突然掉頭向下,接著大幅跳水,到了11點半,股市已經完全處於無法控制的狂跌狀態。據說在一個小時內,就有11個知名的股民自殺身亡。偶然目睹這個場面的丘吉爾感嘆道:“上帝啊,這是多麼可怕的一天啊!”從1929年9月到1933年1月間,道瓊斯工業指數從381點跌至36點,縮水90%。其中,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的價格從平均每股364�9美元跌落到62�7美元,20種公用事業股票的平均價格從141�9美元跌到28美元,20種鐵路股票平均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