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新的一頁。但如果對比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中的總統大選,其實還可以發現一個更值得注意的現象,即在經濟危機發生的時候,都是共和黨的總統在執政。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中執政的是共和黨的胡佛,甚至之前的幾任總統也是共和黨人,這次危機發生時是共和黨的小布什在執政。在危機開始後的大選中,又都是*黨的候選人獲勝,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中是羅斯福勝出,這次則是*黨的奧巴馬當選。
這當中或許有偶然的因素,或許在危機發生時由一個政黨取代另一個政黨是勢所必然。但不容否認的一點是,這兩個政黨的社會背景不同,其所代表的利益也明顯不一樣。共和黨與社會的上層或大資本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而*黨則更多是以中下層為背景。這次奧巴馬競選的口號就是,變革,我們需要變革,我們能夠實現變革!這是一種怎樣的變革?與其代表的社會背景不是沒有關係的。
如果聯絡到大蕭條中羅斯福新政,我們就更不能無視這當中的區別。1932年羅斯福在競選總統的首次演講中,就強烈指責胡佛的共和黨政府,說政府專門救濟大銀行、大企業。他嘲笑那些“膚淺的思想家”,說他們不懂得怎樣去幫助農民。他說:“在這個不幸的時代,我們要制定出一些計劃來,把希望重新寄託在那些壓在經濟金字塔底層、被人遺忘了的人們的身上。”(威廉·曼徹斯特,1988)而他在新政期間所進行的改革表明他並沒有食言。
七 最重要的機遇是實現社會變革(2)
其實,變革社會的真正困難之處也往往不在方案本身,而是如何突破既有利益格局的制約,使得正確的方案和政策得以形成和執行。在這次應對經濟危機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即醞釀時間很長、社會呼聲很大的減稅讓利的措施,不但姍姍來遲,而且只有區區1200億元。相反,以投資刺激經濟的計劃,一出手就是4萬億元的大手筆,而且在短短几天的時間裡,地方政府迅速追加,據說現在已經達到18萬億元乃至20萬億元的規模。這當中的一冷一熱,很值得人們深思。
當時羅斯福推行新政的時候有沒有阻力?阻力大得很。但新政的成功表明他克服了這種阻力。原因何在,大可玩味。
參考文獻
吉爾伯特·C�菲特、吉姆·E�里斯,1981,《美國經濟史》,司徒淳、方秉鑄譯,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解力夫,1994,《身殘志堅羅斯福》,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萊維·巴特拉,1988,《1990年大蕭條》,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國際研究所譯,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
李慶餘,2006, 《看美國如何構建社會和諧》,//tieba�baidu�/f·kz=147614468。
李昀,2007,《富蘭克林·羅斯福》,《人物》雜誌第2期。
威廉·曼徹斯特,1988,《光榮與夢想》,北京:商務印書館。
普通人生活中的大蕭條
普通人生活中的大蕭條
——重讀《光榮與夢想》(1)
金融危機,股市暴跌,許多企業陷入窘境,失業人數大量增加,諸如此類的字眼不時傳來,一個令人恐懼的念頭不時出現在人們的腦海:一場與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相彷彿的災難正在到來?連歷來說話謹慎的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前主席格林斯潘也說,美國正陷於“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中,這是他職業生涯中所見到的最嚴重的一次金融危機。
不久前,英國媒體以《美國2008:經濟大蕭條》為題披露了:從2008年10月開始,有2800萬美國人將不得不依賴食品券維持生活,這一數字將打破食品券福利計劃實行40多年來的最高紀錄。英國媒體稱,這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面臨經濟危機的明確跡象。
對於這場危機,人們從經濟層面已經談論了許多,在這裡我們需要進一步討論的一個問題是,金融危機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危機對於普通人的生活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在這樣的時候,回顧一下有關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的文獻是有益的。1970年,美國口述史學家史特凱爾出版了著名的《艱難時世:大蕭條時期的口述史研究》(Hard Times: An Oral History of the Great Depression)一書。其中一個個案是饒有意味的。作者曾採訪過一個名叫羅傑的人,在大蕭條的時候羅傑年僅14歲。讓人感興趣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