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每三十天走過一宮,而且也像是從東向西的方向。
換言之,在一年中的任何一天,(對應我們圖上代表地球軌道上的任何一個點),太陽都會位於地球上的觀測者與某一個星座之間。在那一天,只要在黎明之前起床,這個觀測者就能看到太陽從哪個星座佔據的天空升起。
不難想像,人類在古代世界清澈明淨、沒有汙染的天空下,看到日月星辰如此井然有序地運轉;心中該是多麼踏實。也不難想像為什麼四個基點——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在各地都那麼受到重視,尤其受重視的是這些點與黃道帶星座的關係。但是最受關注的是春分那天清晨日出時所在的星座。由於地球的軸向歲差,古人們發現,這個星座不是永遠固定不變的,而是由黃道帶的所有星座輪流在春分的那一日“接待”或者說“迎送”日出的大駕,雖然這種輪流非常非常慢。
按桑提拉納教授的話說,“春分那天太陽在十二星座中的位置是一個表示歲差週期‘時刻’的指標。這個‘時刻’實在太長了。春分的日出在每個星座呆的時間都差不多有2200年。”(1)
地球緩慢的軸向歲差是順時針方向(即從東往西)的,與它的繞日執行的方向相反。相對於黃道帶十二宮(在天空中的位置是固定的),春分點“固執地朝著與太陽執行相反的方向沿著黃道移動。也就是說,逆黃道帶十二宮“正確”順序而行(金牛座→白羊座→雙魚座→寶瓶座,而不是寶瓶座→雙魚座→白羊座→金牛座)”。(2)
這就是“(分點)歲差”總的含意。音樂喜劇《秀髮》中有句著名的臺詞“寶瓶座的黎明已經到來”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它表明一個事實,在過去的兩千來年裡,每年春分,太陽都是從雙魚座升起。但是,現在雙魚座的時代快走到盡頭了,春天的太陽很快就要走出“魚”宮,在寶瓶座的嶄新的背景下升起。
25776年的歲差週期是驅動這個壯麗的天文現象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沿著它的沒有盡頭的天際行程前進的發動機。但是歲差到底怎樣推動春分點從雙魚座進入寶瓶座,然後沿著黃道帶一路前行,也都是值得注意的。
大家還記得;每年的晝夜平分日只有在地球傾斜的軸正對太陽的那兩天。這兩天,太陽從正東方升起,全世界的白晝與夜晚的長度都相等。由於地軸緩慢地然而不斷地按歲差向前執行,方向與它自己的軌道正好相反,它在軌道上正對太陽的那個點每年都必定要提早那麼一點點。這種年度變化小得難以覺察——在黃道上一度的位移(相當於舉起你的小手指伸向地平線的那麼點兒寬度),要走72年。然而,正如桑提拉納指出的那樣,正是這點微不足道的改變逐年相加,在不到2200年的時間裡可以累計到30°,正好走完黃道帶上的一宮,在將近26000年的時間裡,完成360°的全部行程,即一個歲差週期。
txt小說上傳分享
古人什麼時候算出歲差(1)
這個問題的答案中有一個人類歷史的大秘密,也是一個大謎團。在解開這個謎團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這個問題“官方”有些什麼說道。《不列顛百科全書》堪稱集傳統歷史知識之大成的博物館。下面就是它告訴我們的有關大學者喜帕恰斯,歲差的發現者的內容。
喜帕恰斯,名字也拼寫為HIPPARCHOS (出生於古比希尼亞王國尼西亞城,約在公元前127年之後去世於羅德斯島),希臘天文學家和數學家。他發現了歲差……這一重大發現是一個敏銳的頭腦辛勤觀察的結果。喜帕恰斯觀察星辰的位置,然後將他的觀察結果與150年前亞歷山大的學者提摩卡利斯以及更早的古巴比倫人的觀察結果相比較。他發現他們觀察的黃經出現了差異,而且這種重大的差異絕非觀察誤差所造成。他據此提出了歲差的概念以說明這種差異產生的原因。他提出的年度歲差值為45′或者46′(秒)。這個資料非常接近現在公認的′……(3)
首先解釋一個術語。秒是最小的劃分弧度的單位。1分有60秒,1度有60分。地球環繞太陽一週是360°。每年改變的這′所代表的距離就是連六十分之一度都不到,因此,春分這一天的日出在黃道上挪一度都要72年(差不多一個人一生的時間)。正因為測定這種蝸牛速度之難,喜帕恰斯在公元前一百多年計算出的資料才被不列顛百科全書稱為“重大發現”。
但是,如果這項發現最後被證實為重新發現,它還有那麼重大嗎?如果我們能證明,早在喜帕恰斯之前幾千年,測定歲差的艱鉅工作就已經完成了,希臘人的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