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量的建築材料要運到北京去;將來都城在北京,漕運要考慮到;這些都仰仗於大運河。作為溝通南北方向水運的京杭大運河的暢通,對國家的政治經濟至關重要的地位再次凸顯出來。從速、從快疏浚、治理大運河,進入了史書稱“智勇有大略”的明成祖的戰略視野。
會通河是京杭大運河的關鍵河段之一。我們還記得,這段河是由郭守敬等勘測設計、禮部尚書張孔孫等人領導,歷時36年得以最後挖成的。
然而,儘管它的開通實現了“拉直馬頭上的韁繩”的“朕願”,京杭大運河得以全線貫通,但這段河道的通航情況並不理想。不知道是不是天才科學家郭守敬在這裡的測量出了差錯……濟寧的地勢比南旺低,往南旺方向分水,實際上是要“水往高處流”,留下了工程隱患。河道常患淺澀,漕船經常在這裡擱淺;岸狹水淺,不任過載,每歲不過漕數十萬石。
在整個元代,會通河水量不足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以至會通河的效率非常低下,管理和維護也都相當困難。
如果當時元世祖不以“全國水事繁重,愛卿不可專事一項工程”為由,能讓郭守敬主抓這項工程,而不是讓不懂水事的禮部尚書張孔孫等人來主持,也許,郭守敬早就發現了會通河的病症,並加以徹底的醫治;如果郭守敬再年輕些,能再來實地考察,也許這個問題也早就解決了。可是,這一切只是“如果”。會通河1325年築成,而享年87歲的傑出的科學家郭守敬在9年前(1316)就仙逝了。他沒有能看到會通河的開通。
終元之世,會通河癥結未除,這個難題留給了後世。後世呼喚著另一位“郭守敬”,一位能使會通河“回春”的“妙手”!
歲歷翻到了永樂九年(1411)。這年春,濟寧州同知潘叔正建言:“會通河道……淤塞者三分之一,浚而通之,非惟山東之民免轉輸之勞,實國家無窮之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