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棄“弓”走“弦”,“馬頭上的韁繩”最終被徹底地拉直了,將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連在一起,成為當時中國最重要的交通命脈。與隋代的南北大運河相區別,這條大運河此時被人們稱為——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橫空出世!
京杭大運河由以下個段組成:
通惠河:也稱大都運糧河。自昌平引水入大都,再從大都達通州;
通州運糧河:從通州南下大沽河,西接御河;
御河:即衛河,從天津南至臨清,接會通河;
會通河:從臨清至須城安山,接濟州河;
濟州河:從須城安山接泗水,入黃河,接揚州運河;
揚州運河:從黃河到揚州瓜洲,入於長江;
江南運河:由長江口經鎮江、丹陽、常州、無錫、蘇州、嘉興抵杭州。
蒙古人以他駕馭烈馬的雄氣和魄力,定都華北,接著扭轉大運河自西向東的流淌方向,將原來如張開的摺扇狀大運河,一轉成為直線型京杭大運河,改寫了大運河的歷史。這裡的“一轉”,是巨大的國力投入,是無數黎民百姓熱血乃至生命的代價。
從此,北起今日的北京南至今日杭州的大運河全線貫通,內河船隻可自杭州北上3500多里直抵大都。整個運河由初開時以漕運為主,迅速衍生為貨運和客運並舉,浩浩3500裡的大運河,融北方的豪壯與南方的靈秀為一體,集北國的粗獷與南國的嫵媚於一身。用更加甘冽的乳汁,撫育兩岸那更加發達的頭顱,更加健旺的身軀,更加嬌美的面容;去蕃孳兩岸那更加飽滿的稻穀,更加肥碩的牛羊,更加郁烈的花香……
哦,大運河風帆如檣,往來無絕,那份繁忙,3500裡運河簡直就是3500裡熙熙攘攘的集市。與這份繁忙相對應,東部沿海日益荒涼、寂寞下去。海上運輸被中斷了,被忽略了,或者沒有了發展的動力。
大運河水以它的富有,孕育出沿岸一座又一座的明星城市。從大都到通州,從德州到臨清,從濟寧到揚州,從常州到蘇州……它們像發麵包似的,一天勝過一天地“發”起來。當時中國最具活力的城市,幾乎全部集中在運河沿岸。與運河沿岸這種密集的富裕城市帶相對應,整個中國東部的海岸,城市寥如晨星。有人說,以錢塘江口為界,以北是泥沙海岸,以南是基岩海岸。基岩海岸水深、沙少,易建港口,由港口又可發展成為城市,而泥沙海岸不宜於建設港口,也就難見城市。真的是這樣嗎?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又怎樣解釋今天的上海、天津……在中國北方海岸線上的崛起?
——這一切與大運河有關。
大運河,釀造了中華民族的繁榮;之後的歷史,整個民族也在為大運河釀造出的這份繁榮支付代價。
京杭大運河的貫通,元代大科學家郭守敬功勳卓著。為銘記他不朽功績,後人為他修建起了一座紀念館。紀念館坐落在今天北京市內西海北岸的一座小山上。比起終日喧鬧的後海來,郭守敬的紀念館相當冷清,前來這裡追懷先輩的人寥寥無幾。在日益現代化的時代,運河,再不是都城的命脈,再不是王者的神經,離我們的生活漸行漸遠,遠成了古代文物,遠在了我們精神難以觸及的地方。追逐實利、很現實的人們,再沒有要來的理由。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橫空出世(5)
小山下,郭守敬雕像肅穆挺立,犀利的目光凝望著他在世時繁極一時的銀錠橋方向,默然無語。
你看到了什麼?
深秋,我佇立在郭守敬塑像前,默默地這樣問著。
回答我的是從塑像邊掠過的浩浩天風。
暮色漸濃,簷角懸著的鈴鐺在晚風中間歇響起,一聲,又一聲。像是追念,像是懷想。傾心聆聽,其中有說不出的慰貼和淒涼。它像一個多情的幽靈,獨自追思著那不可喚回的渺若煙雲的以往,又是讚美,又是惋惜,又是哀傷,充滿怨望和依戀,在薄寒的空氣中不住地顫動……
“功漕神”(1)
元帝國因運河輸來的漕船而強盛,因運河送來的戰船而滅亡。
運河還是運河,不同的是今天運河來往的船隻上飄揚的不再是元帝國圖案複雜的九龍旗,而是朱元璋的大明旌。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市)稱帝,定國號為明,建元洪武,“淮右布衣”朱元璋成了明太祖。
當明成祖登位後,他決定遷都北京。
遷都北京,首先要建好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