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院副總理,每次回到大寨,他還是參加勞動。對於他來說,勞動已經成為深植骨髓的生活方式。
此時,陳永貴並沒意識到一種激情正在中國大地上醞釀,甚至這種激情可以在歐洲、亞洲的許多地方找到共鳴。無論這種激情是否理性而客觀,它只是一部分人在某個時期關於夢想的實踐,只是把問題看得過於簡單了。
1957年11月6日,在紀念俄國十月革命40週年大會上,赫魯曉夫宣佈,15年後蘇聯將在主要工業品的產量上超過美國。正在蘇聯訪問的毛澤東被這個巨大的構想而觸動。11月18日,在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上,毛澤東宣佈:“赫魯曉夫同志告訴我們,15年後,蘇聯可以超過美國。我也可以說,15年後我們可能趕上或者超過英國。”
1958年2月2日,一個陌生的字眼進入了中國人的視野。《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指出:“我們國家現在正面臨著一個全國大躍進的新形勢,工業建設和工業生產要大躍進,農業生產要大躍進,文教衛生事業也要大躍進。”
1958年5月5日,###八屆二中全會在北京開幕。會議透過了“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提出要在15年趕上和超過英國,還透過了“苦幹3年,基本改變面貌”等口號。
“大躍進”開始了。當時,衡量是否實現超英趕美的標誌是鋼鐵產量。
9月1日,一個數字——“1070”進入了中國人的生活。這一天出版的《人民日報》刊登了一篇題為《立即行動起來,完成把鋼產量翻一番的偉大任務》的社論,社論說:“全力保證鋼產量翻一番,是全黨全民當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務”,“實現鋼產量翻一番的最重要的條件是,目前我國正在形成的全民鍊鋼鐵的熱潮”。
1957年,中國鋼產量不過535萬噸,如今翻一番實在是一個過於艱難的數字。為此,不僅鋼鐵廠開足馬力,遍佈全國的幾百萬座土高爐也開始冒起了黑煙,人們將大量的生活資料投入到土高爐裡,甚至連生活必需的鐵鍋、鐵鎖都熔了進去。其結果,只有800萬噸鋼可用,其餘的300多萬噸土鋼根本不能用,但造成的資源浪費(比如大量森林被當做鍊鋼的燃料,一些鐵礦石因為土法上馬,質量不過關)和對人民生活的影響卻極為嚴重。
大地的褒獎(4)
此時,與“大鍊鋼鐵”一起走進農村生活的還有“人民公社”。
1958年8月1日,河南新鄉縣七里營的人們在一個公文裡使用了一個新名詞:“人民公社”。幾天之後,毛澤東視察華北農村。在七里營,他對“人民公社”大加讚揚,說:“‘人民公社’這個名字好,包括工農商學兵。”他還特別表揚七里營公社“一大二公”。
訊息一傳到大寨,陳永貴大為振奮,立即聯絡了7個村組成昔陽縣第一個人民公社——紅旗人民公社,後改稱大寨人民公社。但隨後出現的許多現象卻讓陳永貴感到困惑。
比如湖北一個鄉開大會宣佈:1958年某日就是社會主義結束之日,第二日便是共產主義開始之日。大會散後,人心浮動,有人直接跑到商店,想拿啥拿啥;有的跑到鄰居家裡,捉雞取鴨。甚至有人問鄉黨委書記:老婆還是不是自己的?黨委書記瞠目結舌,不知怎麼回答,說要請示上級。許多地方的公社把農民家裡的糧食集中起來辦集體食堂,好吃好喝,甚至一天五餐,吃飯不要錢,來了就吃,吃完就走,宛若流水席,浪費現象比比皆是。
陳永貴想,如此做法,何以長久?畢竟糧食的總量是有限的,以前人們各過各的日子,精打細算;如今顆粒歸公,人們生怕吃虧,猛吃猛喝猛浪費,哪裡還有持久之道?
過慣了苦日子的大寨雖然也辦起了公共食堂,但並非流水席,而是根據勞動日確定基本口糧,按月發糧票,多吃不補,剩餘歸己。如此,在儘量公平的基礎上,既節約糧食也保證了生活。
對於風靡全國的“大鍊鋼鐵”,陳永貴也有自己的看法。在他看來,農民不種地,卻去鍊鋼鐵,實在是不務正業。當土高爐蒸騰的黑煙飛舞在全中國上空的時候,大寨靜悄悄地幹著自己的“主業”——種地。
對於甚囂塵上的“浮誇風”和農業“衛星”,陳永貴更是百思不得其解。他看到《人民日報》1958年8月27日的一篇文章,標題赫然寫著《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兩個星期後,又一顆“衛星”傲視中國蒼穹:“早稻畝產三萬六千九百多斤、花生畝產一萬多斤的高產‘衛星’,從湖北省麻城縣麻溪河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