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是我們怎麼對得起公司的員工。”
好在後來這事辦得很圓滿,這批機器買得非常便宜,這一次公司大大積累了資金。
柳傳志坦言,這種種經歷是一個必經的過程,尤其是在改革剛剛開始的年代。他說:“我想起一個踢足球的人說,守門員要是某個角度自己沒撲過,別人再怎麼跟你說也是沒用的,像這種事正是因為我們經歷過,後面才不會再受騙,我也不會去騙人。”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不公平競爭的環境和體制約束(1)
從14萬被騙走,300萬被人挪用,聯想公司在一步步艱難地發展。柳傳志已經意識到,公司遭遇的種種,根源在於當時的體制和不公平競爭的環境。
到1987年,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有8年的歷史了。回憶那幾年的電視劇,那時候很多人一夜暴富,很多人也想掙大錢,卻無能為力。
其實,當時很多國企都在利用批文這些指標賺錢,這就成了當時的人們暴富的關鍵性資源。那時舊的制度被打破,新的制度尚未建立,整個秩序是混亂的,很多人就想在新舊制度之間鑽空子。
柳傳志沒想過鑽制度的空子,但在那樣的環境下,煩惱自會來找他。“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法規變成了市場經濟的運作,我實在沒法適應,這就成了當時最大的困難。”
1987~1988年,公司賺錢的途徑主要是賣漢卡,把漢卡插在PC機上,賣外國人的機器。但是,公司終歸還是要做自己的機器,這就涉及解決生產批文的問題。不幸的是,公司沒辦法拿到這個批文,理由是沒資格生產。
柳傳志還記得,當時中國科學院的一個副院長到電子部去談,希望看在是中科院自辦企業的分兒上,給他們生產批文。電子部的人一句話就給堵回去了,他說我們國家引進了80條生產線,沒有一條做得好的,為什麼還要給你們呢。
不單單是生產批文,由於公司不在編制內,也拿不到外匯指標。一個屬國家所有的企業有美元指標,就可以按兩三塊錢的人民幣換一美元,否則就要在黑市上換,六塊錢、七塊錢、八塊錢,甚至更多。
公司沒有辦法,只能採取後一種方法。不但花的錢多,還整天擔心被抓。
柳傳志把這一點歸結為5個字——“不公平競爭”。
更麻煩的是進口問題,當時的很多計算機的元器件都要進口,國家不給你進口批文,也得“求助”於黑市。而買走私的物品,按國家當時的規定等同於走私。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二次買賣。有進口批文的人買到了東西也走私,他們會把東西低價賣了。比如國內有一些國家規定允許生產PC的廠,他們的PC由於質量等問題賣不出去。這些廠就動起了歪腦筋,拿進口批文買元器件,再轉賣給未獲得批文的公司。
不走私不倒賣,元器件就沒有來源,公司只得鋌而走險。當時的法律現狀使得公司除了面對商業風險以外,還有非常大的政策風險。而政策風險不單單體現在生產元器件的購買方面,也反映在薪酬的發放上。
柳傳志經常講述一個故事, 1987年時,公司做銷售的同事按照預定的承包合同應該拿到很高額的獎金,他和他的團隊一共有6 000多塊錢,結果卻沒法發放。因為按照當時的規定,獎金額超過你三個月的工資要交300%的獎金稅。大家協商之後,提出了三種解決方案,一是不發了,跟員工解釋,但這顯然行不通,尤其對於一家年輕的公司,信用對外重要,對內也同樣重要;二是發了工資、獎金再交了稅,這樣做也有不妥,會影響資金流動;最後一個辦法就是,不入賬,拿支票換了現金髮放。
為不失信於下屬,柳傳志決定採取第三套方案,他讓公司財務人員從銀行開具現金支票,然後跑到廣州找當地的一家企業換了現金30萬。沒想到,第二年東窗事發,換現金的單位出了事牽涉到了聯想。公司受了警告處分,也罰了錢。
這件事到底有什麼不合適呢?中關村的其他公司都是真的民營企業,賺了錢是自己的,聯想不同,性質上是民營,但當時還被當做國有企業。這件事使得公司的財務制度經受了第一次的嚴厲審查,也導致了柳傳志個人生涯中的又一次危機。經過一番緊張的解釋、坦白、私下與公開地承認錯誤,再加上多方斡旋,事情才算過去了。
不公平競爭的環境和體制約束(2)
但是,柳傳志卻發現,自己在員工中的信譽有很大提高。大傢俬下談論:“柳傳志不說就不說,說了的話就是堅決敢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