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彙報,悟同道長已是來到黃庭洞外,透過那個送飯菜的孔洞向內說道:“多謝逍遙王再施援手,貧道代表崆峒派上下感恩不盡。”
“悟同道長不必客氣。公子正在閉關修煉,待出關之後,自會前往貴派山門拜見道長。”
“無量天尊。不敢,不敢,貧道告退。”
眼看吳崢與眾女佔據觀月亭日夜修煉,悟同道長即便心有不甘又能怎麼辦?先不說接二連三被吳崢搭救,就算沒有這層恩情,吳崢想要進入觀月亭中,崆峒派又有什麼能力可以拒絕呢?
何況,這本就是先掌門悟陽道長的失誤。若不是心生覬覦,又豈會引狼入室?
悟同道長一路胡思亂想返回崆峒派大典,見悟字輩弟子都還沒有散去。
“掌門師兄,不知逍遙王何時才能歸還觀月亭?”
“無量天尊。師弟要觀月亭有事?”
“那倒不是,關鍵是自家的東西卻被他人無限期佔據,這心中總是不舒坦。”
“罷了。若不是逍遙王退崔家子弟,戰活死人,逼走宋王顧是,我等心中會更不舒坦吧?”
不得已之下,儘管自己內心也同樣不舒坦,可又不能不出言勸解一下眼前眾位心氣難平的弟子。
“掌門師兄,如今兩部刻在金箔上的《黃庭經》都已被逍遙王據為己有,難道悟月師兄手中那部也進入了逍遙王體內不成?”
“雖未親見,大致應該如此吧。”
“為何門派拼著性命儲存了上千年的鎮山之寶反而會便宜外人呢?”
“無量天尊。師弟難道忘記了那關於金箔上《黃庭經》的頌子?原掌門師兄就是因為忘記了其中的‘有緣’二字,而妄動貪心才導致山門差點再次被滅門之禍。”
說到這裡,悟同道長內心反而平衡了許多。
“唉。‘憑君珍藏待有緣’,這豈不是為他人作嫁衣裳嗎?”
“糊塗啊,師弟。道家以慈悲為懷,豈能如此斤斤計較?”
“無量天尊。掌門師兄,若是按照最近流傳於江湖中的四句詩看來,吳崢躲在觀月亭中修煉,必然與金箔上《黃庭經》有關。”
悟**長的一句話,頓時讓眾人再次想起這四句詩:《黃庭經》,《黃庭經》,流傳千載金箔輕。崆峒山中黃庭洞,黃庭洞內觀月亭。
“按文中之意,顯然是指《黃庭經》與觀月亭有關。只是,為何此四句詩最近才流傳開,之前從未聽人提及過呢?”
“不錯。若如這四句詩不是今人為了混淆視聽而故意編寫,……。”
“掌門師兄,從吳崢的表現看,定然不是今人所隨意編寫出來的。”
聽到悟陰這句話,一時間,崆峒派大殿內陷入了長久的沉默之中。
六百一十三 兵臨城下
“滿前輩,要不要派人通知逍遙王?”
“寧大人,逍遙王本就無心權勢,如今又一心於崆峒山修煉,還是不要打擾他了。為天下蒼生計,這個家我們替他當了吧。”
“好。既然滿前輩如此說,末將自當遵從。”
經過一段時間的修養,有吳崢從宋王顧是那裡搶奪來的萬萬兩銀錢,幽、並、順天三府將士早已養的兵強馬壯不說,還從原來的十二萬不到,迅猛擴張到了二十一萬。而且,北方匈奴經過上一戰再也沒有了南下之心,而西北邊陲的黑遼國,雖然嗶嘰王、曹丹王並不是十分安分,不過有敬慶王數十萬大軍的阻擋,一時半會也不可能有能力入侵中原。
這讓百勝將滿如海看到了希望。於是,經過與寧雲衝、神槍將樊俊娥、急先鋒席仲平、擎天柱井柏然、過江龍冷繼江等人的反覆協商,終於決定揮師南下,兵鋒直指賈奕的偽朝廷。
原本一直駐守在鳴沙城的寧天賜已經被調了回來,以寧天賜為先鋒,寧雲衝為主將,率領十萬大軍浩浩蕩蕩開出幷州府,由幽州府境內東南而行,直逼古城開陽。
“報,啟稟元帥,逍遙王的先鋒部隊,距離營寨已經不足三十里地。。”
“主將何人?共有多少兵馬?”
“原幷州府節度使寧雲衝的二兒子寧天賜。一萬騎兵,一萬步兵。”
“再探再報。”
“得令。”
早就發現並、幽、順天三府,逍遙王吳崢的兵馬在頻繁調動,可是受賈奕之命,前來開陽古城外駐守的兵馬大元帥竇尚林卻沒想到對方會來得如此迅速。
“中軍。”
“元帥。”
“速速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