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兌換了十門小戴維,還針對日軍裝備了大量飛機的情況,兌換了雷達站。
這些雷達的功率不是太強,只能掃描三百公里之內的飛機,日軍的很多飛機是從德國人手上弄到的。
德國人的飛機很多又是中國製造的,例如重錘Ⅱ、重錘Ⅲ,還有雄鷹戰鬥機等等,日軍現在手上的這些中國造飛機的數量估計超過了六百架。
基本上德國的大部分交出的武器都塞給了日本。
協約國的目的,就是要在朝鮮挫敗中國陸軍的鋒銳,打破中國人鼓吹的世界第一陸軍的神話。
中國陸軍確實是裝備世界第一,但戰鬥力方面,依舊是有很多國家持懷疑態度,畢竟中國之前與日本打的戰爭,屬於本土戰爭,而日軍是客軍。
對蘇聯的戰爭,奧倫堡大捷,只能說蘇聯太挫,也無法太準確的說明問題。
若是中國能夠一舉攻克朝鮮,那麼這個世界第一陸軍的名頭顯然不會有人再去懷疑了。
但在美英等國看來,這顯然不太可能。
他們可是給了日本大量的軍事武器,都是從德國人手上弄到的,還有一些是他們支援的。
可以說日軍在軍事武器上有了極大的改善。
不僅有了飛機,而且還有戰車。
同時日軍在朝鮮還修建了大量的防禦工事。
在兵力方面日軍也不比中國少,而且從底子上來說,日軍的底子實際上更好,中國雖然有大量的人口,但普遍軍事素質不高,沒有什麼預備役,動員能力不夠強。
此時中國雖然開始大規模的進行軍事訓練,但畢竟是需要時間來積累的。
日軍已經在朝鮮集結了近兩百萬部隊,就等著中國來犯,要給中國陸軍一個狠狠的打擊。
中國也在不斷的向鴨綠江北岸集結兵力,根據軍事會議商議,中國軍部決定將西北軍區、華北軍區的大部分軍力調往東北,準備參與中日戰爭。
同時,俄國也派遣十個師參與中日戰爭。
而在俄國與蘇聯的防線上,依舊有八十萬軍力未動,還修有防禦工事,已經足夠應付蘇聯可能乘機發動的進攻了。
這樣一來,中國可以在東北地區集結近九十個甲種師,兵力達到一百三十五萬,其中裝甲師達到十五個,炮兵師十八個,其中有一個是裝備203mm榴彈炮的榴彈炮師。
各類火炮,不包括迫擊炮,總數達到5832門。
可以說,此時中國陸軍的家底是很豐厚的。
這些火炮多是先進火炮,雖然沒有領先太多,但在203mm榴彈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