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為了促進其東部省區和西部省區之間的交往,對開闢航線的事仍很關心。他們利用其臣民中有航海經驗的腓尼基人和小亞細亞的希臘人來實現這一目的。他們曾派一個叫做斯西拉克思的希臘水手率領一支探險隊,於約公元前510年從印度河啟航,駛往位於紅海入口處的阿爾西諾。波斯人還計劃從尼羅河到紅海開一條運河,似乎還為這一計劃的實現做了相當多的工作。在這種情況下,貿易大大地繁榮起來,無論就貿易額還是貿易活動的地理範圍,都超過了已知的過去。希臘、腓尼基、阿拉伯和印度的水手川流不息地往返於印度、波斯灣、埃及以及地中海的許多港口之間。
波斯人的工作,亞歷山大和他的繼承者又繼續進行下去。他們派出了更多的、地理知識更為豐富的探險隊,並在紅海沿岸建造了一連串的港口;貨物可以透過港口、由陸路運送到尼羅河,裝上船,再順尼羅河運到亞歷山大港。這一時期的印度洋貿易分兩個階段進行。首先,印度和阿拉伯商人從印度諸港口啟航,緊靠海岸線西行到阿拉伯半島;再西繞半島,抵達目的地亞丁或穆哈。在那裡,他們與希臘和埃及的商人相遇。後者用自己的貨物交換前者的東方貨物,再將東方貨物經由紅海沿岸請港口運往亞歷山大港。
所有這一切僅僅是東西方之間貿易大發展的序幕。這一大發展於公元前不久開始,約持續了兩個世紀。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向西面的大力擴張,打通了好幾條陸上商路,促進了地區間貿易的最重要一項絲織品的運銷。中國在這方面所起的確切作用將在下文闡述陸上貿易時論及。貿易大發展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包括整個地中海區域以及歐洲中部和西北部大部分地區的羅馬帝國的統治得到了加強,出現了所謂的“羅馬和平”時期;在這一時期裡,過去一直阻礙貿易的土匪和海盜行徑已絕跡,關稅壁壘也幾乎全都消除。此外,帝國的富庶也促進了貿易的發展,特別是由於富裕的羅馬統治階級喜愛奇特的外國貨,又有錢購置。
因此,羅馬人和所有鄰近地區——北面的斯堪的納維亞、萊茵河對岸的日耳曼、多瑙河對岸的達契亞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的貿易關係都很興旺。這對歐亞地區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不過,影響最為重大的,還是和東方的貿易交往。東西方貿易關係的迅速發展,與公元前一世紀某希臘水手的發現分不開。他發現,季風可用來加快輪船來回橫越印度洋的速度(這很可能是一個重新發現,因為阿拉伯水手似乎早在希臘人之前便已知道這情況。季風一詞就是從阿拉伯人的季節一詞派生來的)。每年十月至第二年四月,東北季風即冬季風從印度吹向東非,六月至九月,西南季風即夏季風以相反風向從東非吹向印度。現在,水手們可以順風直接橫渡大洋了,再也無須化費很多時間緊靠寬闊、弧形的海岸航行。一個商人從羅馬旅行到印度,包括陸上穿越埃及的時間,只需16個星期就夠了。
“羅馬”商人多半是希臘人和敘利亞人,他們不僅進行這樣的旅行,有些人還永久地在印度各城市安居下來;這已為印度的文獻資料所證實。“羅馬”商人隨身攜帶的主要是金幣,此外還有玻璃、 銅、錫、亞麻布和羊毛織品等,用來換取胡椒及其他香料、棉紡織品、寶石和他們最需要的。經由陸上絲綢之路運至印度諸港口的中國絲織品。有幾個更富有冒險精神的“羅馬”商人,即他們時代的馬可波羅,還進一步東越印度,於公元2世紀和3世紀到達緬甸、馬來亞、蘇門答臘,然後經馬六甲海峽抵達河內,進而終於和中國取得了直接聯絡。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們聲稱自己是羅馬的官方使者。這種欺騙,漢朝廷無疑是能察覺的,因為他們帶來的帝國“禮物”僅僅是一些早已由商人買來過的、附近東南亞的產品。不過,奉獻“貢品”這一行為本身頗討中國人喜歡,因而,中國人很可能就允許這些西方人裝載可致厚利的絲織品而歸。
羅馬帝國與漢帝國之間的直接交往,似乎預示著一個經濟大發展的新時代即將來臨。人們也許會以為,在公元3世紀和4世紀時,歐亞大陸周圍諸海上的貿易量會空前增加。但實際上,情況恰恰相反,因為這時羅馬帝國和漢帝國內部動亂迭起,外部遭到了蠻族進攻。不過,雖然埃及和印度之間的貿易在2世紀以後衰落下去了,但印度和東南亞之間的貿易並未因此受挫。在羅馬和中國因陷於困境而軟弱無能時,印度情況正相反,在笈多王朝(公元320-647年)統治下,正達到極盛階段。印度文明也如同第九章中將提到的,這時進入了全盛時期,並對鄰近地區和國家產生著巨大影響。印度文明對北疆以北地區的影響主要在宗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