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銅製武器那樣的優勢,而到19世紀時,他們的輪船、製造工業和機槍,又使他們擁有如同農民優於獵人那樣的更加有利的優勢。因此,猶如班圖人取代布須曼人、蒙古人取代阿依努人那樣,歐洲人無情地建立了他們的全球霸權。在這過程中,歐洲人首次使各大陸相互間發生直接交往,從而結束了世界歷史中的歐亞大陸地區性的階段,開始了全球性的階段。
地圖
人類在整個歷史上的活動範圍是由技術發展的水平決定的。技術愈原始,活動的範圍愈有限;相反,技術愈先進,活動的範圍愈廣闊。因而,,據有原始的卵石工具、缺衣少穿的更新世靈長類動物的活動範圍僅限於溫暖的非洲大草原;持有良好工具、穿有衣服並能支配火的直立行走人將他們的活動範圍擴充套件到歐亞大陸的溫帶;而擁有更復雜的技術的人類則將活動範圍進一步推進到歐亞北部、美洲和澳大利亞。
技術進步不僅使活動範圍擴大,而且還導致人口增長。技術愈先進,對自然環境的開發就愈有效,因而,能在一定地區內生存的人口也就愈多。
人口爆炸自然僅限於那些參加技術革命的種族。因而,有些種族人口增長,上升到現在所居的統治地位,還有一些種族人口減少,淪於湮沒無聞的境地。
隨著農業革命的到來,人口增長方面的懸殊差別不僅使一些種族興旺、另一些種族衰落,而且還引起從事農業者的增長和狩獵者的減少。擁有較先進技術的農業者的人數遠遠超過狩獵者。
農業革命使文明的出現成為可能。文明最初僅出現在最適於農業生產的肥沃的大河流域地區。因而,早期的文明如圖6“公元前3500-1500年的歐亞古代文明”所示,是汪洋大海般的野蠻狀態中的幾個小島。公元前二千紀期間,操印歐語和閃語的遊牧部落的入侵制服了這些古代文明,從而為繼其而起的古典文明掃清了場地。
這些古典文明區和帝國包括的不是與世隔絕的大河流域區,而是一個個完整的地區。例如歐洲、印度和中國的諸地區性帝國的發展情況。這些地區性帝國一起構成了歐亞核心區,即一長條由諸文明區和諸帝國組成的連續的橫貫歐亞大陸的地帶。
古典文明同古代文明一樣,在許多情況下為新的歐亞範圍的入侵浪潮所推翻。在歐亞大部分地區,一個個帝國組織最後被重新建立,並得到鞏固,但是在西方,短命的加洛林帝國由於穆斯林、馬扎爾人和維金人的新的入侵浪潮而被推翻。還有另外兩次大的入侵浪潮也深深地影響了中世紀時的歐亞大陸,這就是始於7世紀的伊斯蘭教的入侵和13世紀的蒙古人的入侵。
這些入侵雖然開始時具有破壞性,但確也起了聯結的作用,創立了一個比在古典時期時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歐亞核心地。這一新的中世紀核心區已有商路網和周遊範圍廣闊的旅行者。
中世紀後期,西歐不再實行自衛,轉而採取攻勢。這一擴張主義是技術進步、經濟發展、人口激增和宗教好戰諸因素相結合的產物。其結果是出現了接二連三的十字軍東侵,促成東侵的有宗教方面的考慮,也有世俗方面的考慮;東侵向四面八方展開。
由於西歐在全球探險中起著領先的作用,所以人們常常忽略15世紀初期中國人進行的一系列探險活動。這一系列探險活動比起同時期西歐的探險活動,要雄心勃勃且範圍廣闊得多。
與中國人和葡萄牙人在航海方面的差別同樣驚人的是,東歐的拜佔廷人和俄羅斯人有著迥然不同的命運。拜佔廷帝國在查士丁尼一世的統治下曾地括整個地中海流域,但在以後數世紀裡,疆域不斷縮小,只是個別時期裡恢復過原狀;到15世紀時,僅剩兩個很小的立足點,一個在伯羅奔尼撒半島,另一個在君士坦丁堡附近。北面,情況正好相反,俄羅斯人正在俄國的領導下四處掠取土地。
在這同時,與歐亞大陸類似的發展正在非歐亞世界展開,只是其速度比較慢。農業和冶鐵技術傳入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後,促進了當地經濟、商業的發展和帝國的建立。在美洲,農業是獨自發展起來的,而且非常成功,因為那裡馴化、栽培了大量的植物。但是,由於美洲與世隔絕,冶鐵技術從未象它從歐亞大陸傳入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那樣,到達過美洲。不過,繁盛的農業為建立可與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帝國相比的國家,提供了基礎。
作為上述所描繪的歷史發展的結果是,到1500年,也就是歐洲人開始海外擴張、第一次使所有地區相互發生直接交往之時,世界各地區已達到各種不同的發展水平。發展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