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2部分

車窗、雨刷或家裡的信箱裡老是塞滿了精美宣傳單,開啟後,清一色都是:

“不減價!”

內附真品彩色圖片,原價500元的東西,特價只要350元。這個打折,那個降價,當你拿著宣傳單到別的商家比較時,哇!不得了,真的便宜了許多,而且都是真材實料,絕非瑕疵品。這時,你心裡會閃過一個念頭:

“此時不買,更待何時?”

於是帶足了鈔票,找部推車,大開殺戒!雖然標示特價的只有那幾樣,但你會覺得小小一張宣傳單,怎可能列進所有商品,即使非特價品,也可能會比別的店裡便宜。於是順手買了一大堆平常很少買或根本不買的東西,回家後還向家人大邀其功。其實,真正佔到便宜的人是誰呢?等過幾天丟“垃圾”的時候,就曉得了!

然而,好不容易等“垃圾”丟完,又過幾天,再收到“跳樓大跌價”宣傳單的時候,你又會情不自禁地再度“披掛上陣”,心甘情願地向商家奉上銀子。

低價策略的好處是,在最短期限內快速提升業績,但這種效果的持續性實在很令人懷疑。一旦消費者的胃口被養大了以後,低價會變成“常態價”,既然是常態價,消費者慢慢地也就不覺得自己真的是買到了便宜貨,因而產生消費疲乏。這時候,要刺激消費,只有再壓低價格,然而老把價錢往下打,成本也能不斷地相對下移嗎?總不能老做賠本買賣吧!

也許有人會採用“聲東擊西法”,用“犧牲”甲貨的辦法,吸引顧客上門,再拉高乙貨的價格以“挖東牆補西牆”。須知,現代資訊如此發達,貨比三家很容易,一旦伎倆被看穿,下次再想讓顧客上門,可就難矣!

在所有低促銷中,最拙劣者莫過於在促銷宣傳單中隱含陷阱,以請君入甕。為什麼說它拙劣,是因為很快被人識破。這種手段一旦玩多了,最後只有不斷換招牌了。

舉個最常見的例子:

預售屋最喜歡在廣告中以特大字型特別標明,每平方總價* * 萬起。消費者一看大喜:哇!這地段的行情都要* *萬,乖乖!每平方比行情低了好幾千;再乘上總面積,不得了,總價低了好幾十萬,這下不買,太可惜了!

等到了現場,行銷人員就會告訴你:

“最低價的廣告戶只有一戶,不過已經賣掉了!”

“不會吧!我這麼早到,你們不是才剛上班嗎?”

“您早,有人比您更早,不過,別失望,我們還有別的好房子介紹給您。”

“別的房子,每平方多少?”

“* * 萬而已!”

“哇!那不和別家公司差不多嗎!你們也沒比人家便宜多少嘛!”

反正不管你多“拼命”,最低價的房子總是輪不到你買就是了,這種公司,你下次還會找他嗎?

這種招數玩久了,慢慢失靈,於是又有新花樣了:

* * 萬買五大房兩大廳!

* * 萬買六大房兩大廳!

嗯!看起來滿吸引人的。在思考慣性下,大家都有一種默契,多大面積隔成幾房幾廳,總有個定數。而廠商的宣傳就是把握一般人的思考慣性而設計的,故意略過面積不提,讓你從房間數去對比決價,並造成多房大面積的錯覺。結論是:一分錢可當兩分錢用,可真便宜!

一旦謎底拆穿之後,真相可能如下:

總面積還是那麼大,而房間雖多,但面積卻大幅縮水了。有誰規定房間不能隔得這麼小的?

要不就是——夾層屋!

夾層屋也沒啥大不了的,只是面積不能全部照算,還有最好不亂伸懶腰,免得折了手指,但對全家平均身高160厘米以下的,倒很合適哪!

這種“你傻瓜,我聰明”的促銷方式,最後的結果通常都是“你聰明,我也不是傻瓜”,應為智者所不取!

說了半天,似乎筆者很不以“低價促銷”為然,非也!低價策略是一帖猛藥,偶一為之,可收可放,但常用的話,自然會產生“抗體”,而效果大打折扣啊!

看看下面這個異想天開的例子:

前一陣子,為了因應出爐的新著作權規定,出版界發起了一個“六一二大限拍賣”,以低價促銷很多沒有取得版權的外文翻譯書。

由於是近40年來絕無僅有的一次效果奇佳,於是就有人動起了“量販書城”的腦筋來!結果不到半年就跳票關門大吉了!

整體而言,這位異想天開的老兄犯了4個極嚴重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