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只要阿拉斯加贏了,誰會在意阿拉斯加是否偷襲呢?
不過從11月13日起,英國和美國也已經不需要再說什麼偷襲了,就在這一天,阿拉斯加正式以全球廣播的形式向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及兩國盟友或兩國海外殖民地、自治領宣戰。
涉及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古巴、海地,多明尼加、印度,中南半島等數十個國家和自治領、殖民地政府。
同日,德國正式向美國及其自治領、殖民地宣戰,並表示,所有支援英國和美國的國家都將自動成為德國的交戰國。
阿、德兩國先後向英國、美國及其盟友、自治領邦宣戰,標誌著這場大戰真正開始上升到世界大戰的範疇,以英美為首和以阿德為首的兩大陣營將在未來展開一場波及全世界數十億人口的全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大戰。
接下來必將有更多的國家選擇投入某個陣營,向對立陣營宣戰,當然這一切都需要視英美的態度而定。
以英國現在的局面,英國是否還會繼續抵抗到底?
如果是,那麼這場世界大戰會繼續下去,更會進一步擴大。
如果不是,那麼失去了英國,美國只怕也難以與阿、德對抗,美國同樣可能就此認輸。
那麼這場世界大戰從數大國正式宣戰時,也許就代表著結束也難說。
全世界的人們在這一刻都將目光盯向了倫敦和華盛頓。
11月14日,喬治六世及王室大部分成員突然從倫敦飛往北愛爾蘭的貝爾法斯特,同日,丘吉爾率領內閣成員飛往利物浦,並再次宣佈全國總動員,從喪未被德國佔領的蘇格蘭、北愛爾蘭等地武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