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生命沒有保障。
這幾年阿拉斯加之所以每年有這麼多移民到來,關鍵就是戰爭,歐戰和中國內戰等等迫使相關國家大量人民向著國內環境較好的阿拉斯加及美國移民,其中中國移民絕大部分都選擇了阿拉斯加,歐洲和非洲移民則到阿拉斯加和美國的差不多是各佔一半。不過英法等國移民更多的是去價值觀念,語言風俗更一致的美國,阿拉斯加若不是此前因為吸引了大量俄國和德國,東歐國家移民的話,在歐洲移民數量上可能要遠低於美國。
當然因為中國的人口基數大,加上阿拉斯加的移民標準更為寬鬆,這幾年來,阿拉斯加吸引移民的總量遠大於美國,而中國內戰沒有像歐戰一樣平息,也能保證以後的時段,阿拉斯加吸引移民的數量比美國會越來越高。
畢竟歐洲的戰爭大部已經平息,選擇移民的歐洲人已經明顯比前幾年下降。也之所以這樣,阿拉斯加的移民總量從去年開始也在逐步減少,只是阿拉斯加本來吸引的歐洲移民就不是佔多數,所以這個下降比例並不明顯。
歐戰後,各國經濟下滑,阿拉斯加的經濟發展速度同樣有了小小的滑坡,但總的來說還是在快速增長的,只是移民數量也減少了一些,所以正常的移民數量,基本上還是能夠保持阿拉斯加每年新增就業崗位的缺口。本來這種供需平衡的情況對於阿拉斯加來說是很有利的。但隨著開發拓荒性移民需求開放,那無疑可能正常情況下的移民數量就無法滿足阿拉斯加的實際需求了,想要滿足,唯一的辦法就是進一步放低移民標準。
這樣固然可以滿足各地開發需要,但無疑就會像那些反對派議員擔心的那樣,移民標準的降紙,移民數量的進一步增加,移民限制政策的放寬,對於國家來說,影響最大的就是內政治安及國民素質。
但站在施政者的角度來看,像韋斯勒,王賀等人卻幾乎眾口一詞,為移民法修改案大肆叫好。原因也是不言自明,開發拓荒性移民的到來,對於各省市經濟建設,土地資源發展,城市建設,甚至道路等基礎工程建設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而且這些移民不像就業性移民,就業性移民會在移民申請透過時就由移民局隨機分派到了各地。開發拓荒性移民則有很大不同,雖然移民局還是會分派,但卻是按照各省市總計需求量整體分派到各省市,而然後分流到何地,分流去做什麼,是搞農業墾殖,是搞城市建設,還是搞新城鎮拓荒開發,這些都將由各省市按他們的開發規劃自行安排。
就像這費城,幾年來經濟爆炸式發展,人口快速增加,短短几年,從數十萬人**增到了百萬人以上,但這些增加的人口基本上都是按照就業需求轉移過來的,是滿足各個工廠,各個工商企業工人需求的,他們不是開發性移民,就算政府要將一部分轉化為開發性移民,但也轉化不了多少,除非哪家公司突然倒閉,數千數萬人失業,那政府就會將這些人用在道路工程,農業墾殖,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上。但這是被迫的行為,而不是主動的,也就是出於政府規劃之外的。
所以即使費城增加了這麼多人口,卻沒有幾個閒人,這固然保證了費城的治安穩定,但同時也增加了費城的城市住房等供應的緊張,城市建設擴張速度有些跟不上形勢了。費城去年初就透過了城市東擴計劃,即把原費城市東面的切納河畔納入了費城市的擴張範圍,切納河以東建設一座新城,同時將市政機關也搬遷到這裡,以加大這裡的吸引力,促進新城的開發。
但是結果呢,整個新東城計劃基礎建設就要耗資十數億,面積近百平方公里。卻只能由國家建設公司,費城公用設施建設公司,阿拉斯加建築工程集團等承建單位本身的工人進行施工,這些公司也不只這一些工程,雖然這些都是大公司,每家公司工人都有數萬,但真正可以用於新東城計劃的加起來也不過三萬多人,原本預計三年的工期,最終卻可能要達四年,五年才能初具規模,而現在,預計到今年底,費城的人口可由去年初透過計劃時的一百三十多萬人增加到了一百六十萬人,現在的費城住房等供應非常緊張。可韋斯勒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新東城也不是說建就能建好的,他也不可能將那些就業性移民轉為搞新東城建設,經濟在發展,工商企業在新增在擴大,沒有新移民的工人,如何繼續發展下去。
所以韋斯勒上任後只能一天三次的跑新東城,督促新東城計劃加快施工速度,但施工速度再快,畢竟人力有時窮,而且費城這天氣,到了十月底基本上很難再進行這種戶外工程施工。就算可能,也只能是選擇性的,進行一些天氣影響較小的分類專案,這無疑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