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英法提出的計劃後,次日,即9月23日捷克斯洛伐克進行軍隊總動員。
德國針鋒相對,緊接著希特勒宣佈從9月28日起實行德軍總動員,命令部隊在9月30日以前作好戰爭準備。對此,捷克斯洛伐克總統愛德華·貝奈斯也斷然拒絕了德國的所有要求,同時宣佈全國進入戰爭總動員。
而事實上在希特勒宣佈德軍總動員前一天,9月27日,希特勒已經下令德軍7個師進入德、捷邊界前沿陣地,戰爭有一觸即發之勢。這場戰爭爆發,可不是因普拉亞事件那樣馬上爆發的只是葡阿區域性戰爭,德捷戰爭爆發,就將是一場全面戰爭,且戰火將極有可能因此漫延至整個歐洲。
這是張伯倫和達拉第最不希望看到的結果。他們希望看到的是普拉亞事件那樣的結果,哪怕是戰爭,也僅僅是一場不會影響世界大局的區域性衝突,而不是一場德捷式的全面戰爭。當然德捷兩國領土相隔,蘇臺德橫亙中間,指望德捷雙方以小規模區域性戰爭來解決衝突的可能性從來就不存在,在蘇臺德,要不就是一方退讓到底,徹底消彌這場戰爭,不能冒出一點火星,要不就是大家一拍兩散,由得德捷兩國之間就此一決死戰。
9月29日,張伯倫在半個月內第三次飛往德國,同達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一起,直接拋開了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在慕尼黑舉行英、法、德、意四國首腦會議。
會議從29日12時45分開始,至次日凌晨1時半即正式結束,其速度一點也不比葡阿兩國在特塞拉英雄港進行的會商慢到哪裡。
此次會議四國正式簽署了將蘇臺德區割讓給德國的《慕尼黑協定》。直到此時,一直在隔壁房間裡等候的捷克斯洛伐克的兩名代表被帶進會議廳,告之協定的內容。迫於英法兩國的壓力,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在德國限定的6小時內接受了《慕尼黑協定》。同日,英德兩國還簽署了一項共同宣言,表明決心用協商辦法處理兩國關係的一切問題,“永遠不再投入彼此間的戰爭”。(同年12月6日,法德兩國也簽署了一個內容類似的宣言。)
《慕尼黑協定》包括8條正文、1個附件和3項宣告。主要內容是:1。捷克斯洛伐克將蘇臺德區割讓給德國,德軍於1938年10月1日~10日分階段完成對上述地區及其他日耳曼人佔居民多數地區的佔領,這些地區存在的任何裝置必須完好地交給德國;2。對尚不能確定日耳曼人是否佔居民多數的捷其他地區,應暫由英、法、德、意、捷代表組成的國際委員會佔領,於11月底前舉行公民投票,以確定其歸屬,並劃定最後邊界;3。捷政府應在4周內釋放正在服刑的蘇臺德政治犯;4。有關政府須在3個月內解決捷境內的波蘭和匈牙利少數民族問題,否則,德、英、法、意首腦將再次開會討論;5。英、法保證捷新邊界不受侵略;6。當捷境內少數民族問題已告解決時,德、意也將對捷提供不侵略新邊界的保證。
英、法用出賣捷克斯洛伐克換來了有希特勒共同簽字的四國所謂“再也不想彼此交戰”的宣言書。在張伯倫和達拉第看來,讓德國進捷克斯洛伐克,就為德國開啟了東進的大門,把禍水潑向蘇聯的勾當告成了。
所以,當9月30日張伯倫回到倫敦時,竟得意忘形地揮舞著那張有希特勒簽字的紙片,對那些歡迎他的政府要員和社會名流們說道:“我的好朋友,這是我們的一個時代的和平!”
而事實上呢?
“在普拉亞事件中,僅僅我一封嚴正的警告,就讓英法退縮,在蘇臺德事件中,英法則直接扮演了一個極不光彩的角色。《慕尼黑協定》的簽訂其實就標誌著英法綏靖政策的頂峰。協定使捷克斯洛伐克喪失了1。1萬平方英里的領土、360萬居民和1/2以上的經濟資源,喪失了捷作為邊境地區安全屏障的防禦要塞,破壞了英、法在東歐的同盟體系,加強了納粹德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將助長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氣焰。這是一個極為嚴重的後果,英法的這次不光彩作為,永遠了也不可能達到張伯倫所宣揚的所謂“一代人的和平”目的,只會讓他們進一步喪失其他盟友的支援,他們所有的盟友都將對他們保持懷疑。這就是一個頂峰,此後再發生任何一次此類事件,都不再可能出現慕尼黑協定這樣妥協的結局了。顛峰過後就是滑落的開始,綏靖政策的顛峰滑落,就將代表著另一個相對的強硬政策的開端,哪怕他們不想強硬,也由不得他們。”
葉楓手裡玩兒著由情報局長史密斯帶來的慕尼黑會議始末及那份協定內容文字,搖頭冷笑道。
“也許只有張伯倫和達拉第那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