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之功,王稟由微末小吏而驟升河東路大總管,此後,為國守衛邊疆,屢立戰功。世祖知人之明,聖君不能過也!
封光烈郡王,流光閣功臣第九!
——《流光閣功臣譜》
金兵已退,种師道給附近府縣連續下達多道命令:籌集大量船隻,全力以赴,強渡黃河。據探馬回報,完顏婁室、完顏宗弼兩部北上的速度很快,沿途關寨並不留兵把守,已經與金兵大隊匯合。
种師道連夜下令:韓世忠率領一萬人搶佔晉城縣境內的天井關,宗澤率領一萬人馬進佔晉城。兩部齊頭並進,相互策應,為全軍開闢道路。他還有一個擔心:女真人如果在必經之路上,派兵守險,再全力猛攻太原城,一旦太原失守,後果不堪設想。派出幾批人去太原聯絡,沒有一個人回來,太原城內的情況也不清楚,真是令人憂心啊!
一日一夜,全軍渡過黃河,不作停留,立即北上。
三月十一,午時前後,种師道到達晉城,與韓、宗兩部匯合。兩個月前,宗翰分兵圍困太原。親自率領四萬騎兵南下汴梁,與宗望匯合。沿途城鎮、要塞能下則下,不能下則繞城而過,爭取的就是時間。在隆德府,宗翰遭到強烈抵抗,所以,至今為止,隆德府、壺關還在宋軍的手裡。种師道生恐前方有變,集合全軍所有的騎兵,共計兩萬有餘,督韓世忠、劉光世、折彥質等七將,並不歇息,北上追擊金兵。同時,命令宗澤督率大隊,隨後跟進。
金兵糧草肯定已經不多,种師道率大軍象膏藥一樣貼在金兵的後面,前有堅城不可下,後有追兵如影隨形,金人只有一條路,就是乖乖退兵。
一路之上,百姓竭盡所能,把能吃的東西都拿了出來,可他們一個個面黃肌瘦,彷彿一陣風吹來就能把人吹倒了。大軍自己帶著乾糧,盛情之下,難以推脫,還是要用一些。士兵們吃著東西,比嚼蠟還難受;軍官們一個個面有愧色,似乎做了什麼對不起人的事情。這種情形的後果就是,軍紀出奇的好,真正可以說是秋毫無犯。
三月十三,經高平、隆德、襄垣、南關鎮,到達盤陀。前往太原打聽訊息的人也陸續回來了,金兵開始從太原撤圍,兵分兩路北上:一路經石嶺關、朔州,回雲中;一路經壽陽、井徑、真定、中山,回燕京。
路線還是原來南下的路線,看來,真的可以鬆口氣了。
三月十六,全軍到達太原城。种師道下令:於城外紮下大營,不得將令不許入城,違令者:斬。
太原古稱晉陽,春秋戰國時期曾為趙國首都,由於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一直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隋末,高祖李淵自晉陽起兵,入關取長安而有天下。晉陽為大唐龍興之地,再加上對北邊突厥用兵的需要,自然倍受重視,為唐朝北都,與京城長安、東都洛陽並稱於世。當時,太原內有新城、倉城、大明城,外有西城、東城、連城,號稱裡三城外三城,共有二十四道城門,富庶繁華,天下聞名。大詩人李白頌晉祠之水:“晉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瀉翠娥”,引人遐思無限;杜甫也曾寫下“安得幷州快剪刀,剪取吳凇半江水”的美麗詩句。晉陽的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五代十國時期,太原歷經多次戰火的洗禮而不倒,號稱不可攻破的堅城。大宋太平興國四年,宋太宗趙光義為滅北漢,進兵太原,遭到太原軍民的殊死抵抗。宋軍在付出慘痛代價之後,終於攻破了太原城。太宗皇帝盛怒之下,一把大火燒了四十里繁華都市,太原城化為一片廢墟。為防備北邊的遼人,太宗皇帝於太平興國七年,無奈下旨,重新修建太原城。新修的城池周長十里,建四門:東有朝曦,南為開遠,西稱金肅;北曰懷德。後來歷經多次增修,太原城又恢復了生機,崇寧年間,太原府轄十縣,戶十五萬五千五百八十三,口一百二十四萬一千七百六十八,繁華猶勝往昔。
三月十七,風和日麗,太原知府張孝純、太原府兵馬副總管王稟,率城內軍民,迎於開遠門外。种師道率領重將立於城門之外,望著這座千年古城,唏噓不已。
城牆千瘡百孔,城牆外面,燃燒未盡的樹木、形狀各異的石塊、破衣爛帽、損壞的兵器以及釘在地上的鵰翎箭,隨處可見。護城河裡的水,渾濁不堪,難道這就是天下皆知的晉祠之水?巍峨的城頭被削掉小半,難道這就是永遠不能攻破的堅城?
土地上,一片片殷紅,非常醒目;紅土旁,一棵棵小草,綠油油的小草,正在陽光裡歡快地笑著。
這裡的一草一木,依靠自己的努力,以生命為代價,終於迎來了春天,生機盎然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