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隊負有奪城奪橋任務,不能“燒餅夾肉”,只能摩拳擦掌,站在 宛平城牆上作壁上觀。
一日,日方提出,要求透過宛平縣城和盧溝橋石橋到長辛店進行演習。守軍拒絕。 日軍兵圍城下,僵持10餘小時。
兩方士兵無論誰一走火,可能中日大戰就開始了。
日軍已經摸透了華北當局的特點,於是找當局交涉,結果可想而知,折衷方案,日 軍可以透過宛平縣城,但不能透過盧溝橋石橋。日方同意。也許日方本來的目的就是進 宛平城。宛平城是一個長640米寬320米,長方形微型城——全國最小的縣城。從東門到 西門一條中軸路整整640米。沒有南門北門,中軸路兩旁各160米即是南北城牆。從宛平 中軸路透過顧望兩邊,城中一切一覽無餘。日軍透過城池再出西門,即到盧溝橋石橋橋 頭,橋距西門僅50多米。走這一趟,可以講,把一切建築設施,軍事部署看得一清二楚。
這一天,日軍豐臺一木清直大隊所部在騎著高頭大馬的軍官帶領下,神神氣氣威威 風風地進了東城門,向西門緩緩前進。這位軍官輕輕策馬,左顧右盼,只見持槍攜大刀 的中國士兵密密排列在路的兩旁,有點像儀仗隊。這更加顯露出大日本帝國軍人的威風! 日軍的戰馬雖然也訓練有素,可是它究竟不是天皇寶駒“初雪”,經常見到這樣陣仗, 這馬感到眼生,恰恰此時站在路旁的中國士兵的大刀在陽光下一閃,刺眼的閃光射向馬 頭,這軍官的坐騎一驚,向路旁躲去,一腳踩到了一棵小樹,小樹在馬蹄下倒下去。小 樹邊站著一箇中國的持槍崗哨。這個年輕計程車兵一見樹倒,伸手抓住馬頭的轡頭:“罰款兩角!”
這次日軍軍官開始很橫,要兵戎相見。中國官兵圍了過來,說他損壞中國樹木,必 須賠償。他回顧左右,見所率中隊已經走到城池正中,四面城牆上槍口向內架著機槍, 也許四周建築之中還有伏兵。一旦動手,中國人豈不是在甕中捉鱉。他雖然很想挑起中 日衝突,但在現在,首先是自己受皮肉之苦。衡量利弊,還是紅著臉掏出了兩角錢。
日軍出了西門,已經到了盧溝橋橋頭,根據雙方協議,不再透過石橋,而向北行約 一公里,再越過鐵路,到了大瓦窯村附近,準備開始演習。
這日軍行動路線,實際上等於拐了一個90度的直角,按正常行路,是捨近求遠,根 本無須透過宛平縣城,從豐臺可直達大瓦窯。那意思,有點像天津青皮式的挑釁,但也 不盡然,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從宛平城東大棗山上發射的第一發炮彈,即擊中宛平城 中營指揮部,據說,日本人進宛平城時已經量好了步子,算好了距離。幸虧指揮部早有 準備,轉移它處。
史學家一再提及“兩角錢”事,讚譽士兵愛國行為。當然一個士兵的愛國也只能作 到這些。
再看全國動向:1937年6月4日,蔣介石在廬山接見《大公報》記者,對時局發表談話,強調西安事 變已經解決,要求“抓經濟和教育”等。
日方估計,國民政府在準備長期抗戰。
6月12日,蔣介石決定將國民政府的重要部門移至廬山,以預防中日衝突突然發生。
6月21日,蔣在廬山官邸召集馮玉祥和宋哲元的代表戈定遠,韓復榘的代表張招堂, 召開了華北對策會議,商討在萬一情況下,南京協助華北防衛問題。
6月24日,蔣介石、汪精衛聯合電邀全國各界知名人士300餘人,於7月15日到23日間 在廬山牯嶺圖書館召開國事談話會。被邀請的人,除軍人外還有政界、學界、實業界及 新聞界人士。在國民黨歷史上,這是第一次民間盛會。
6月25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決定從7月20日起至24日,在廬山召開全國陸軍 軍事長官會議,已向全國各軍長、師長、參謀長等200名軍官發出通知;並決定7月27日 召開各省主席會議,還計劃召開各省主席與軍長、師長、參謀長聯席會議。
5月期間,軍政部長何應欽密電宋哲元,要求其做準備。張樾亭參謀長(二十九軍參 謀長前是張維藩,後是張樾亭)的“佈陣”方案和張克俠副參謀長的“兵出山海關”方 案又提到日程上來。
張樾亭方案即是在平津、張家口、保定這些華北北部地區,由北至南部署三道防線, 此種方案恰是蔣介石所崇尚的德國整軍佈陣方法。這種佈陣方法,中方傷亡率極高,中 日兩軍對比,最高傷亡率達20∶1,平均已在5∶1以上。恐怕與這佈陣方案有關。
張克俠方